以待佚勞,不致於人

《以待佚勞,不致於人》是一篇文言文。

原典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①,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②。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③。能使敵人自至者④,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⑤,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⑥,飽能飢之,安能動之⑦。

註解

①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處,占據。佚,即“逸”,指安逸、從容。此句言在作戰中,若能率先占據戰地,就能使自己處於以逸待勞的主動地位。
②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趨,奔赴,此處為倉促之意。趨戰,倉促應戰,
③ 致人而不致於人:致,招致、引來。致人,調動敵人。致於人,為敵人所調動。
④ 能使敵人自至者,能使敵人自來,乃是以利引誘的緣故。
⑤ 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害,阻撓之意。此言能使敵人不得到達戰地,乃是牽制敵人的結果。
⑥ 勞之:勞,使之疲勞。
⑦ 安能動之:言敵若固守,我就設法使它移動。

譯文

孫子說,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先我來到戰場,是設定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能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

古語智慧

“主動權”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它貫穿於整個作戰過程中。目的在於擾亂敵人的計畫,調動敵人,使得敵人的優勢轉化為劣勢,也使得自身轉被動為主動。這樣就能使得敵人為我方所動,按照我方的意圖行事,取得戰爭勝利。
政治行為同樣講究“主動權”的掌握,一旦失去主動權,意味著被政治對手牽制,而使得自己的政意圖無法去表達或者實現。因此,需要在被動的時候想方設法,增強優勢,創新點子,以轉被動為主動使對手受自己牽制。
商場上的主動權主要表現在產品優勢和經營優勢上,產品能否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一方面要求產品新穎,具有創新意義,對消費者的生活產生愉快又不一樣的行銷;另一方面,行銷需要企業用各種手段引導消費者去關注和認可產品,有時候消費者是無法從產品的外觀上去了解性能的,因而要通過廣告或產品介紹,對產品的理念和性能進行強烈的宣傳,以達到轉被動為主動的目的。同時也表現為,不隨波逐流,自我創新以使得競爭對手的優勢轉化為劣勢,從而失去市場主動權。

智慧故事

彭德懷巧調敵人《孫子兵法》認為,戰爭中應該合理地利用場地,充分地調動敵人,使敵人疲憊,從而創造有利機會擊敗敵人。1945年日軍投降之後,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繼而,毛澤東指示,爭取時間進行解放戰爭,爭取解放全中國。1947年夏天,毛澤東指揮我解放大軍躍進大別山意圖一舉奪取中原。為了配合奪取中原的戰爭,毛澤東指示我陝北的解放軍也要打個大勝仗。我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得到命令之後,殫精竭慮,設計一個巧妙調動敵人的計畫。
當時,國民黨西北軍隊實力強大,而我軍勢力卻正好相反。為了“以弱勝強”必需使得敵人的軍隊分散。彭德懷司令首先命令我軍部分病例攻打戰略要地榆林。榆林本身兵力甚少,眼看就要失手了。國民黨西北軍事長立馬調動六萬兵力北上增援,想一把將陝北野戰軍消滅。這正好中了彭司令的計,西北軍力調動之後,陳謝軍團就能挺進豫西,另外還可以在國民黨軍隊去榆林的途中將其殲滅掉。接著,陝北野戰軍占領了去往榆林的必經之地橫山,使得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繞到而行,經過無定大河,穿過大沙漠到達榆林。沙漠行兵十分艱苦,敵人的一萬多軍隊即將到達榆林時只剩幾千人了。
敵軍即將到達榆林之際,野戰軍突然停止榆林的攻擊,轉身南下。在榆林以南的沙家店,這個有利位置將國民黨軍隊殲滅。彭司令的計謀得成,陝北野戰軍士氣高昂。為了切斷增援軍和總部的聯繫,陝北野戰軍攔腰將增援軍隊截成兩端,趁此機會將增援部隊全部殲滅。
原來陝北野戰軍的兵力少,國民黨軍隊的兵力強大,這樣的 情況下作戰時根本不可能勝利的。彭司令利用妙計調動敵人,巧妙的將敵人實力分散,在使得我軍能利用地理優勢和戰術殲滅敵人大部兵力。毛澤東對於彭司令智慧的這一戰鬥十分讚賞。接著利用現在的大好形勢,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的智慧下,一舉殲滅了國民黨西北軍的大部兵力,使我軍在西北的戰勢轉守為攻。為解放全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