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奈黑村

以奈黑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德厚鎮,地處壩心鄉東邊。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畜牧業為主。

基本信息

以奈黑村

以奈黑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文山縣德厚鎮,地處壩心鄉東邊,距德厚鎮政府所在地12.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62公里。東鄰大龍村委會,南鄰菲古村委會,西鄰壩心鄉,北鄰以諾村委會。轄以奈黑、麻地、里百克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98戶,有鄉村人口1876人,其中農業人口1869人,勞動力106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49人。
全村國土面積18.15平方公里,海拔1,640.00米,年平均氣溫14.70℃,年降水量876.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菸、花生、大豆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809.00畝,人均耕地1.2畝,林地6,221.4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809.00畝(其中:田317.00畝,地1,492.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花生、大豆等作物;擁有林地6,221.40畝,水面面積75.60畝,荒山荒地13,947.10畝,其他面積5,179.00畝。有鐵、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98戶飲用井水,有39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9.75%)。有39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0.7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戶(分別占總數的5.03%和4.77%)。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9.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7輛,機車30輛。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9戶;建有小水窖95口;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7.3萬元,占總收入的27.6%;畜牧業收入426.8萬元,占總收入的56.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84頭,肉牛116頭,肉羊453頭);林業收入6.3萬元,占總收入的0.8%;第二、三產業收入27.5萬元,占總收入的3.7%;工資性收入80萬元,占總收入的10.7%。農民人均純收入262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人(占勞動力的0.7%),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9.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烤菸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養殖業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377.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222人,距離鎮中學9.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2人,其中小學生146人,中學生76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13戶,共有鄉村人口1906人,其中男性934人,女性972人。其中農業人口1900人,勞動力1078人。該村以壯族、苗族為主,是漢族、壯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2人、壯族128人、苗族135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98人,參合率80.15%;享受低保6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9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88戶,占農戶總數的21.3%。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8人,少數民族黨員27人,其中男黨員24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6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6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35.7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有固定資產15.7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鎮政府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財務狀況、國家政策、各種制度。

人文地理

該村地處山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民族以苗族、彝族為主,有純樸的民俗。近年來,在上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懷下,興建了3個科技文化場所,極大豐富民眾業餘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09年,全村實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利用財政獎補資金5萬元結合自籌資金0.7萬元硬化村內主幹道,逐步力爭獲得新農村建設項目和其他基礎設施項目,以改善種植產業和養殖產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民觀念落後。主要表現:一是受傳統思想束縛,不願調整結構。二是對市場經濟認識不夠,不敢去發展;2、發展條件太差。一是基礎設施差,主要是交通和通訊兩個方面。二是生產投入短缺。發展需要投入,發展也需要技術,隨著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落實,農民的負擔雖然有所減輕了,但發展生產投入難的問題仍然突出。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是加強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的建設;二是加大資金及技術扶持,積極引導農戶進行雜交水稻及雜交玉米栽培;三是發揮鐵則土地、荒山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養羊業;發揮優越的氣候、土地資源發展蔬菜種植;繼續做好烤菸生產栽培,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為農民增效增收創造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