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答閨夢還

代答閨夢還

《代答閨夢還》:五言長律,共12句,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描寫了春閨女子的相思離愁,全詩艷麗工整。《代答閨夢還》屬於五言長律,共12句,除首尾兩聯,其他各聯均用對仗。在詩中,春天的熱鬧映襯了女子的青春美麗、欣喜歡樂,反襯了女子的孤獨期盼、相思離愁,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抒情強度。美麗的相思帶上了苦澀的滋味,但正是因為這份苦澀表現了純粹愛情之美。

解釋信息

代答閨夢還》屬於五言長律,共12句,除首尾兩聯,其他各聯均用對仗。

“暖氣”、“春暉”、“燕入”、“蜂來”、“桃李艷”等詞語點明這是個春意盎然、熱鬧歡樂的季節。“試衫”、“開鏡”描繪出女子纖柔的情態舉止;“羅幕”、“畫衣”描繪女子的生活環境與裝束打扮。“關塞”、“別望”、“相待”等詞語表明,這是在寫兩地相思之情。

代答閨夢還代答閨夢還

在詩中,春天的熱鬧映襯了女子的青春美麗、欣喜歡樂,反襯了女子的孤獨期盼、相思離愁,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抒情強度。美麗的相思帶上了苦澀的滋味,但正是因為這份苦澀表現了純粹愛情之美。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作品,全詩艷麗工整,欲出宮體之籬,似啟溫李之風,張若虛的詩風上承齊梁,下開盛唐,在詩歌的歷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認為,是初唐四傑為盛唐詩歌的興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實際上,張若虛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員。這首擬閨怨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詩人首句點題,為戍守關塞,年輕的丈夫與妻子離別了。場景是淒清動人的,但作者僅僅是一筆帶過,給讀者以無窮的想像空間。他僅僅描繪了送別的尾聲:妻子佇立於樓台之上,遙望著三步一回頭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這是送別的結束,卻是全詩的開始。

離別之後,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長的苦思中,但也要強打精神來梳妝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覺到了春天的溫暖。簡單的梳妝後,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機盎然、花紅柳綠。偶有燕子飛過,透過羅幕看看她。不知何時,有幾隻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畫衣”的主意。詩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筆,畫衣上繡的花竟然能把蜜蜂

引來,可見其逼真生動,又可見思婦對這畫衣是如何的用心。這句將她百無聊賴卻又想藉此給心上人帶來驚喜的心情彰顯無疑。

春季正是山花爛漫的季節,桃紅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緒卻紛亂如麻。忽然從遙遠的方向,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大約是《折柳》吧!於是她讓自己沉醉在其中,讓自己的心飛向遙遠的邊塞,飛到丈夫的身邊。

上面四句借對外物描寫,來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筆鋒一轉,又轉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著丈夫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來,於是盛裝打扮,等待著遙遠的離人。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該回來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夜漸漸深了,她進入了夢鄉。但她卻陷入了“惟夢閒人不夢君”的新的苦惱中。最後她醒了,重重的長嘆一聲,“唉——”在寂靜的夜裡,這一聲長嘆竟是回聲重重。在重重的回聲中,她無奈的再次把大門關上了。

作者多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藉助帶有感情色彩的事物來抒情。另外,這首詩對於人物心理描寫的方式又可稱得起是別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繪心境,可句句寫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將這首詩翻譯成為意識流作品,那就韻味大減。好比將一個曲曲折折的迷宮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卻蕩然無存了。

張若虛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但僅僅流傳下來兩首。除了這首之外,還有一首就是廣為流傳的 《春江花月夜》。餘下的詩,都在漫長的歲月中散失了。

作者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在唐代,似乎沒有張若虛的詩集傳世。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刪》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詩。是金子總有閃光時。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傑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

張若虛這個名字,對於當今的詩歌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簡稱《春江》詩),更是令人耳熟能詳。然而,對於張若虛其人其事,人們知之甚少,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詩》第117卷26個字的介紹:“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而在《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中也只附帶了6個字:“若虛,兗州兵曹。”

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詩選》),將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龍朔至玄宗開元初,大約活了六十歲。至於《全唐詩》所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號“吳中四士”,只能說明他們詩名相當而馳名京師,籍地相鄰而並稱四士。

張若虛,不僅他的生平事跡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詩作也長期湮沒無聞。在唐代,似乎沒有他的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然而這僅僅是作為樂府宮體詩收錄的。直至明人楊高棅《唐詩正聲》選本,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在“正聲”之列。然而幸運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詩總算從唐代起被保留下來了。

是金子總有閃光時。但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傑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以後,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張若虛的詩聲似乎更好些,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當代學者章培恆、駱玉明這樣評價張若虛的文學創作。

“這一時期(指初唐時期),唐詩的浪漫氣質日趨強化。它以另一種風格,呈現於劉希夷、張若虛等人讚美青春、表現對生命永恆之渴望的詩篇中。

……

全詩(《春江花月夜》)從月升寫到月落,從春潮著筆而以情溢於海作結,時空的跳躍空靈飛動,展現出一派鮮麗華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觀。

而且,詩又豈止是提供了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而已,它還生髮出對宇宙對人生的無限遐想,就連傳統詩歌中不乏苦澀意味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在這裡也都升華為極優美動人的藝術境界。這種對世界、對生活所作的單純明淨而又充滿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觀照,使全詩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自此以後,這些富有青春鏇律的詩篇就如潮水般湧來,成為唐詩的鮮明特色之一。”(引自章培恆、駱玉明《中國古代文學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