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塔[寧國市仙人塔]

仙人塔[寧國市仙人塔]

仙人塔,位於寧國市城東50公里的仙霞鎮柘亭。地處霧靈山前坡的仙人塔景區內海拔1400米左右的“V”型山谷之內,溝谷兩側山崖陡峭,崖高均在百米之上。 仙人塔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 (627—649年),現塔修建於南宋紹興十三年 (1143年),清代曾有大修。塔高26米,塔底占地面積162平方米。塔剎有銘文3000餘字,多為捐款人姓名、款額及詩句等,具有重要得研究價值。 2013年5月,仙人塔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沿革

仙人塔時代為南宋,位於寧國市仙霞鄉。關於仙人塔的修建年代,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據《寧國縣誌》載,仙人塔始建於唐朝貞觀(627—649)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二據省考古研究所的勘察與測繪,認為該塔建修於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距今861年,在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大修過。

建築特點

仙人塔[寧國市仙人塔] 仙人塔[寧國市仙人塔]

仙人塔為七層六面樓閣式空筒體結構,磚木結構,由須彌座、平座、塔身、腰檐、塔剎構成。塔基內地宮早年被盜,現已中空。磚砌須彌座,束腰嵌如意形門。塔體內壁用磚出挑承托木樓層。平座均為疊澀出挑。每層塔身辟門,一至三層設有穿壁繞平座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安徽省25蹬道。首層蹬道兩側,設有佛龕。一至二層的塔轉角有圓形倚柱,柱頭間有闌額與普拍枋,普拍枋上為四鋪作斗縅,泥道縅磚質,華縅木質出挑,承托木撩檐枋。二層以上檐部均為磚質菱角牙子疊澀出挑,承托木椽。檐上覆筒板瓦,飛檐翹角。塔剎通高 5米,以生鐵澆鑄,由覆缽、仰蓮、相輪、寶瓶、圓光等構件組成,其中覆缽、仰蓮、圓光上有銘文3000字左右。塔內的木樓層以及三至六層的檐部現均已損毀。

文物遺存

1987年,寧國縣城建局撥款,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該塔,發現塔剎有銘文3000餘字,多為捐款人姓名、款額及詩句等。

文物價值

仙人塔選址獨到,造型秀麗,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其結構類型、構造做法較為典型,塔剎保存完好,銘文清晰完整,尤其是集木構出檐與磚疊澀出檐兩種形制於一身,是研究佛塔建築技術與藝術的實物範例。

文物保護

1981年,仙人塔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1982年,仙人塔被列為寧國縣重點保護文物。

1988年4月,仙人塔被安徽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寧國市人民政府公布關於《寧國縣人民政府關於確定仙人塔等六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寧政〔1989〕20號)檔案,建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為塔體四周10米內。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仙人塔以東150米小橋處,向西南順山凹至山脊,向西北順山崗至山脊;南至仙人塔150米山脊處;西至仙人塔130米小橋處,向北沿水泥路70米再向東南上至山脊,向南沿小溪80米再向東南順山凹至山脊;北至仙人塔170米山脊處。

歷史文化

民國《寧國縣誌》云:仙人塔“唐貞觀時建,相傳建之時,邑人鳩工庀材,甫開始,工匠乃不知不覺如有夢寐中,經七晝夜浮屠七級成焉,若有仙助,因名之曰仙人塔”。另據仙人塔不遠處慶門寺出土康熙庚申年(1680)石碑記載,“唐中宋神龍二年(706年)”,“奉命於當陽山建寶塔,而置慶門寺也。考其舊寺基建古剎也,歷唐迄五代其廢已久,獨一浮圖矗立於勒岩峭壁之巔”。當地年長者告知,當時準備建造一坐寶塔,以“鎮蛟”為目的,名為“當陽寶塔”。建塔之磚是取自東鄉民居灶台之中。傳說一夜之間,東鄉一帶民居灶台都少了三塊磚。鄉民甚感驚奇,後來方知是仙人取去建當陽寶塔了。此塔乃仙人所建,因名為“仙人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