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他們的中國》柴靜、劉瑜、黃章晉推薦
從中外交流之門打開以來,我們在閱讀歷史中幾乎一直是“被他者觀察”的對象,這種被動的角色,對一個當代的記者來說顯然是不滿足的,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帶著這種不滿,扭轉身軀試圖觀察他者,卻又忍不住要探求對方眼中的自己時,那種強烈到幾近痛苦的欲望。
——柴靜
讀《他們的中國》,讓我想起毛姆的小說,裡面充滿了流落東方的西方人,他們鮮有宏大歷史敘事中西方征服者來到落後世界的輕狂和自得,更多的是孤舟漂流於大海之上的驚懼與茫然。身後的故鄉已模糊,神秘的新世界卻始終神秘。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的老外”這個邊緣群體的書,但在更深的層次上,它是一本關於每個人的書:就我們偶然墜入的這個世界之不可適應不可深入不可征服而言,每個人都生活在異國他鄉。
——劉瑜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不是那些外國人在中國獨特的生活經歷,而在於,從他們那裡,我們會發現還有一個我們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國。
——黃章晉
因為我是外國人,所以老公的戶口本上沒有我的名字。他是已婚,但是戶口本上沒有老婆,只有他自己和孩子。——Kim(韓國,到中國8年)
我認為所有保持目前軌道的政策是最好的造福於民的理由。——Dr Uwe Weber(德國,到中國4年)
雖然北京人太多,我還是很喜歡中國,我就準備老死中國。——James Learnard(美國,到中國6個月)
也許正是應了那句“生活在別處”,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選擇生活在異鄉。如今在北京市中心任何地方一站,都會看見很多外國人,有人一臉行色匆匆,有人像在自己家的街頭行走……他們每個人身後都有一個故事。
作者席越自2010年起,採訪了三十餘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國人,將採訪錄編輯成本書。
書中的主人公來自世界各地:日本、韓國、德國、美國、巴西、以色列……他們到中國的時間長則二十年,自己的故鄉反倒成了“回不去的遠方”。短則幾個月,腦海中的中國印象每天都在刷新。在中國的身份也不盡相同,有的是將中國名家作品翻譯介紹到母國的翻譯家,有的是到中國交流訪問的專家學者,有的是滿懷憧憬到中國創業的熱血青年。在他們眼中,中國又是怎樣一番不一樣的圖景呢?
作者介紹
席越滿族,加拿大大學畢業以後就職於加拿大及美國500強公司,擔任金融會計、分析師,並為美國網際網路公司擔任諮詢顧問。長期為中國多家媒體撰寫專欄文章,2005年至2007年參與創辦了加拿大迄今為止第一份簡體中文雜誌《新生活周刊》,並任副主編。曾著有散文集《先嫁書後嫁人》。
2010年起,採訪了三十餘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國人,並將採訪錄編輯成書。
作品目錄
代序翻譯者泉京鹿
改變一個村莊的美國女人
韓國阿姨,中國媳婦
每天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發生
你得承認我是一個中國人
十年,翻過了中國這一頁
世界公民尤努斯
韋伯博士在中國
我們都有黃熱病
我想知道那些被外國人領養的中國孩子
我準備老死中國
一個當葡萄酒大使的俄國女郎
以色列特種兵的中國生意
來自荷蘭的女帽設計師
在中國永遠只是一個過客
中國,總讓我想起自己的祖國
中國賽事
留在中國真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