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他人的血創作年代:現代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作品體裁:小說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8-01
內容概要
作品簡介
《他人的血》是波伏娃一部很有影響的作品。小說於 1945年9月出版後,立即引起法國文壇的轟動,兩年內就再版了32次。這是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小說。作品以讓·布勞馬和海倫這對青年戀人為主人公圍繞這二人在二戰中的命運,揭示了一個嚴峻的思想主題——一存在與虛無由此闡述了存在主義理論。
讓·布勞馬本是一位富有的印刷廠主的兒子,後來加入了法國共產黨,但在一次集會時因與會者觀點不同而發生毆鬥他的朋友雅克遇彈身亡。從此布勞馬開始對政治心灰意冷並退出法共而採取和平主義態度。海倫是一位商店售貨員因一偶然機會與其男友馬塞爾的朋友讓·布勞馬相識很快她便與布勞馬墜入愛河。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果這對戀人因意見相左而分手布勞馬積極投入抗戰工作中海倫卻與德國人混在了一起。後因海倫目睹了猶太人被迫害的一幕她才重新回到了布勞馬的身邊並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作品自始至終充滿了存在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那個時代法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不愧為一部存在主義小說的傑作。
作品梗概
讓·布勞馬坐在床邊,海倫躺在床上,氣息奄奄,醫主說她過不了這一夜……往事如煙,歷歷在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資產階級腦滿腸肥,工人階級則為生存而鬥爭。讓·布勞馬和自己的資產者家庭決裂,當了印刷工人,參加共產黨須導的工會運動。馬賽爾和雅克兄弟倆都是他的摯友。一次與警察衝突,持槍的雅克被擊斃。手槍是他給雅克的,雅克卻為此送命。讓·布勞馬退出共產黨。“他人的血”白白流掉了。他毅然從事工會運動,但是卻不過問政治,他認為工會只應該為工人爭取更好的生存條件,僅此而已。他的朋友保爾則不同,保爾過問政治。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遇到了保爾的情人海倫,海倫愛上了他。海倫有勇氣,有魄力,敢作敢為。她與保爾分手。但是讓已有女友,他將海倫拒之門外。她報復了,與一個無賴過了一夜,結果有了身孕。打胎的痛苦是在布勞馬的床上經受的。她愛他。他不能拒絕這樣的愛。他說他也愛她,這是撒謊,可是撒謊卻能使別人快樂。海倫最喜歡嶄新的腳踏車和香甜的朱古力。她與讓第一次邂逅時就支使他去偷她房東太太的腳踏車。如今她只要讓,她有了讓就感到心滿意足,因為讓說他也愛她。她拒絕了去美國就業的難得機會,因為她不願與讓分開,讓表示異議,她說:“你不是說,每個人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嗎……”
慘澹的、令人沮喪的年代。雅剋死了,馬賽爾是個有才能的畫家,可他一天比一天消沉,他選擇的是無所作為。馬賽爾的妻子德妮茲想寫一部小說。德妮茲像保爾一樣關心政治。可她的小說完全失敗了,讓說了實話,她從此心灰意冷,她和馬賽爾分居了。這是動盪不寧的年代,德國法西斯甚囂塵上。讓·布勞馬組織罷工,工會運動占據了他的一切;馬賽爾則成天下棋。他們對政治都無動於衷。法西斯也選擇自己的存在。法西斯進入蘇台德區,接著是捷克、波蘭……必須拯救和平。那就得退讓。退讓便是和平。捷克和平了;波蘭和平了——這是法西斯鐵腕下的“和平”。法國人開始不安了。德國人終於向法國伸出了爪子。馬賽爾被抓進了勞動營。讓·布勞馬又作了選擇。他進了軍隊,當一名跌滾在戰壕中的普通士兵。不能光流他人的血。
一紙調令,海倫通過關係將讓調回巴黎。“這是她乾的!”讓怒不可遏。他和海倫畢竟同床異夢。他不能原諒她。可海倫卻堅決他說:“我不想讓你送命。你可以和我斷絕關係,你可以打我,想怎么處置就怎么處置:我還是覺得那比炮彈作掉你的腦袋好。”他們分手了。戰爭爆發。德國人進占巴黎。馬賽爾的勞動營移往德國。德妮茲和海倫逃避城外。讓負傷退役。夥伴們分化了。工會主義者中竟有人公開接受占領,打算在新的統治下“謀求工人利益”。讓又作了選擇。他留在巴黎,建立起一個地下抵抗組織。一次他們襲擊蓋世太保,結果卻有大批人質被槍決。他認為,幹這一切是“為了讓法國人知道這是戰爭”,占領的下和平不是和平,他們必須有所行動。海倫在撤退途中把自己的座位讓給陷入絕境的一對母子。她又回到巴黎。“如令德國人來了。而我的存在並無改變。”既然注定如此,與德國人共處也是一種存在。她接受一個德國人的邀請,決定去柏林就業。可是,德妮茲望著她,馬賽爾望著她,伊馮娜望著她,“他們都在望著我。”海倫在舞池中停下步子,她從那德國人的懷抱中掙出身子,她說:“我想我不能去柏林了。”
馬賽爾從勞動營回國。他在勞動營學會了蒙目下棋,可以同時對付七盤。可如今他向讓·布勞馬說:“給我派點任務。”人是不能在任何制度下都下棋的。和好如初的馬賽爾和德妮茲冒著生命危險主持一個地下活動據點。讓又想起了雅克,想起了“他人的血”。海倫的摯友伊馮娜是個猶太姑娘,法西斯將要決定她的存在。海倫找讓求援。讓答應幫助伊馮挪偷渡到自由區去。海倫突然脫口而出:“讓,我想和你們一起乾。”“這是危險的工作,”讓說。“那沒關係,你曾對我說過,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甚至可以去冒死亡的危險。”她選擇了自己的存在。海倫開車開得極好,完成任務極其出色。還是那個有勇氣、有魄力、敢作敢為的海倫。
後來,海倫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是我殺死了你。”讓痛苦地沉思:永遠是他人的血,“第一個是雅克,現在輪到她……”這一次是為了營救保爾,第一次行動失敗了,海倫堅決要求單身去乾第二次。讓開始不答應,他要和海倫一起去。“你不應參加任何外邊的危險行動,這是一條絕對的紀律。”海倫說。“我知道,”讓說,“我派別人去送命,而我卻不能和他們共命運。”“你會在我身邊的,”她說,“距離沒有什麼,你永遠在我身邊。”讓緊緊把她摟在懷中:她是對的,如今什麼也不能再把他們分開了。他愛海倫,海倫也永遠愛著他。保爾得救了。可海倫卻胸口中彈。醫生說她過不了這一夜。讓俯下身子,用唇輕吻她的臉頰。“海倫,你知道么,我愛你。”“是的,現在你真的愛我了。”“我不該答應你去。”她微笑了:“你沒有權利決定我的事,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始終是這句話。她沒有改變。她死了。讓在想:“第一個是雅克……始終是他人的血。你給了我永遠冒險的勇氣,給了我承受我的罪過和讓我感到無限痛心的內疚的勇氣,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作品賞析
《他人的血》是一部典型的闡釋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小說。存在主義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命題,即“自由選擇”。薩特說:“自由是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不選擇的自由。不選擇實際上也是一種不選擇的選擇……由此產生了自由的荒誕性。”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由上帝,也不是由神仙來決定,而是完全決定於自己,人要使自己的人生有價值,那就應該自覺地掌握個人的命運。正是從這個理論出發,《他人的血》圍繞著青年人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展開主題,並把主人公置放在最嚴峻的國家存亡的生死關頭,使得這種選擇更加莊嚴和不平凡。讓·布勞馬經歷了選擇的痛苦歷程。他出身資產者家庭,目睹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又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決心為“沒有戰爭,沒有失業,沒有勞役,沒有貧困”而鬥爭,但他父親制止他參加共產黨的活動,於是他在家庭和共產黨之間選擇了共產黨。但是他的好友雅克的死亡,卻使他深感內疚,認為他的行動是靠他人的血來完成的,於是退出共產黨。德國法西斯占領了巴黎,從前線負傷退役的布勞馬又一次面臨選擇,他選擇了積極的戰鬥,儘管他組織的行動招致德國人的報復,流了他人的血,甚至連情人海倫也喪失生命,但布勞馬最終明白,每一個人都有權走自己的路,只要它是通向有價值的目標。書中的另一主人公海倫短暫的一生也充滿了選擇,她的那些選擇要么令她身心痛苦不堪(在保爾與讓之間選擇了讓,但後者卻將她拒之門外,為了報復,與流氓過夜,結果懷孕打胎),要么使她的良心受到責備(巴黎淪陷時與德國人打得火熱),只有最後的選擇——為祖國解放而鬥爭,才使她感到幸福、哪怕流血犧牲也在所不借。國家的存亡命運,使得像頹廢消沉的馬賽爾和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德妮茲等人也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投身抵抗運動。由此可見,作者所提倡的“自由選擇”,是一種帶有強烈傾向性的選擇,即這種選擇應該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了正義的事業,只有這種選擇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自由”,人的自我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讓·布勞馬和海倫是自由選擇的英雄。他們意識到自己有進行選擇的自由,並充分利用這種自由進行選擇,他們的選擇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他人的血》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頗有深度。讓參加共產黨集會,好友被打死,他領導抵抗運動,無辜的人質被槍殺,他的一切行動都染上了他人的血。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是停止抵抗,還是忍心讓人質血濺刑場?這個問題表明,在這個世界上,不僅有直接關係的人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即使毫無關係的人,只要在這個世界上共存就有互相排斥的一面。波伏瓦沒有把這種對立孤立起來,而是從更高的角度把這種對立統一了起來,為了民族利益,為了趕走法西斯,用他人的血來換取祖國的解放是必要的。在這裡,作者表達了另一個辯證的觀點: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有對立的一面,還有團結一致,為更高的奮鬥目標服務的一面。
作者的寫作技巧與傳統的小說相比較有了很大的創新。作者強調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讀者參與作者的創作,擺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個一氣呵成、具有連貫性的故事,情節斷斷續續,跳躍得很厲害,很像是一些故事片斷,讀者須得用聯想和想像與作者共同完成創作。雖然敘事方法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但許多地方採用了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手法,很多方面甚至與後來興起的新小說派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時間的次序方面,作者故意將其打亂,讓它隨著主人公的思緒運轉。故事敘述的是二三十年中的事情,但小說的中心情節卻是在海倫彌留之際的床邊發生的,前後不過十來個小時,這使故事顯得凝練、集中。這部小說還有一個別出心裁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大幅度地轉換人稱,在不同情況下用不同的人稱來敘述,在敘述過程中大量插入內心獨白,並且用斜體字加以突出。這種手法使得小說的結構脈絡起伏有致,生動而不呆板,有很強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