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本村

仕本村

仕本村位於福建省周寧縣西南部,隸屬禮門鄉,距周寧縣城29公里。仕本村歷史悠久(至今1100多年),為唐昭宗第十六子,潁王李禔(入閩後改名李璟,稱岳王) 後裔李氏家族的聚居地,是唐岳王后裔李氏文化的發祥地。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仕本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歷史

公元907年,朱溫篡位,在親臣護送下潁王倉皇南逃入閩,在國師阮、劉先生的建議下,選擇“既有水向東流,又有水向西流”的仕本開基。至今,後世裔孫已發三十餘世,支派流傳寧德、福安、霞浦、福鼎、政和、武夷、建甌等地,枝葉繁茂、子孫興旺。

地理環境

仕本地處周寧縣西南部,東西走向、北高南低。東面山嘴軒昂,有賓士勒住之勢,確肖乎馬;南則岡巒疊出,形圓而頂平,視之若鼓;西則孤峰尖峭,上出重霄,其狀如槍之堅,草木從茂;而其北氣勢迢遞,展布如旗之飛揚,乃陰陽之所聚也。俗稱東“馬”、西“槍”、南“鼓”、北“旗”。因村背靠月亮山,古稱“月山境”。其源頭小溪的流向:既向東、又向西。俗稱“水流東、水流西”之地。村內平均海拔在980米左右。

氣候特徵

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量充沛。

人口

仕本村現有200餘戶人家,1000餘人口。

交通

仕本村古道旖旎,四通八達。東有古道至際會、東南有古道至山頭板,南有古道至梨坪、首洞、後壠等地,西有古道至社門,北有古道至貢川。

改革開放後,仕本村民開通了公路至禮門。公元2000年,該條公路拓寬改造並鋪以水泥路面。

經濟現狀

仕本村四面“風水林”茂盛,皆為原始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耕地1081畝,集體林3000多畝。農業以種植茶葉、水稻、錐栗等作物為主,其中錐栗種植面積2000餘畝。

仕本風俗

正月初一

初一早上,選吉時開門焚香、放炮。早晨七點左右,“做壽”人家會派出兒孫去村中家家戶戶“喊吃茶”。即到每家每戶告訴人家,我家某某做壽了,等下大家來我家吃茶。八點左右,大家在村中大廳附近集合,由一人帶頭端壽盒,帶領大家首先到最高壽的壽星家中拜年,然後按長少之序,依次到下一家拜年。做壽人家一般在家中的廳堂內擺滿三桌茶點、酒水等。大家進家後開始吃茶點、荷包蛋、喝紅酒等;隨後,做壽家會一一給大家分兩支煙、一個紅包;最後,帶頭人要帶頭說幾句拜年祝辭,如“祝某某公(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等;做壽人家中代表則也回好話“祝各們鄉親:新年好景、四季生財”等等。初一早上,全村男女老少,皆會前往做壽人家中拜年。壽星家中的拜年人流,來來往往,一般會持續到中午左右。

正月初三

逢貢祖年的初三早上,仕本、池園等地李氏宗親,村中男女老少多前住際會(祖宗回歸途經地)接祖歸來。是日一大早,際會、阮洋中、貢川等岳王寶像回歸途經之地,居民無不焚香、擺炮,虔誠靜侯岳王神像到來。

岳王歸來一路神銃震天,鞭炮長響,居民沿路焚香接拜,浩浩蕩蕩十餘里,甚是隆重。

在儀仗隊最前面兩個敲大鑼的李氏宗親與“令”旗等旗幟,接著是“迴避”“肅靜”“手”“拳”“龍頭”等牌,緊接著是“聖旨”和刻有“唐皇始祖”等先祖牌位的香亭。然後,才是岳王等祖宗的神像,依次是:愈七公、應六公、國師、開基婆、李三公,每位祖宗神像後都有一個萬民傘(也稱龍傘),李三公轎子後還有兩面分別寫著“日”與“月”的扇。

當岳王回歸的隊伍至阮洋中時,阮三公(阮三公系阮洋中的開基始祖,是岳王的國師,即仕本李氏家廟中貢奉的“尋龍翁”也)的神像也早已在橋頭恭候岳王的歸來。阮洋中沿河的大樹上早就掛滿了鞭炮,街上著“恭迎聖駕”的橫幅。在阮洋中與阮洋中洋頭兩村要“作貢”,村中居民在岳王歸來途中擺放著八仙桌,桌上擺滿著“豬頭”、“黃糍粑”、“五果”、“貢菜”等各式貢品,村民焚香接拜,祈福求祥。

當接祖的隊伍回至仕本村後,繞仕本遊行一圈,然後再回歸座落在村頭李氏家廟中。至此歷經八小時,接祖儀式才算完成。

正月初四

上午為拜祖宗年,早上一大早村中各房董事會敲鑼打鼓,並準備好肉、糍粑等貢品與香燭,前往李氏家廟、黃山師公殿、虎馬將軍殿進行拜年。村民們,則隨後攜香炮燭等前往各宮廟中拜年,是日各宮廟中人來人往、炮聲不絕。

下午為“發喜票”,村中當年“做頭”之人,敲鑼打鼓前往上一年家中有喜事人家和當年做壽人家,發喜票道賀。喜事主要包括:壽星、結婚、生男孩、建新房等。喜票為一張長約2500px、寬約1250px的紅紙,若為壽星家中賀喜,則喜票中間書寫“某某君(長子名)、令尊(慈)幾秩榮壽之慶(壽字左右分別寫ˋ福海、壽山ˊ)”左側落款“崇福宮董事賀”。喜票內容根據“喜”的不同而不同,結婚稱“新婚之慶,”生男孩稱“弄璋之慶”、建新房稱“喬遷之慶”。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為做糯米糍粑之日,俗稱“初五錘頭聲若沒響,正月家中是不準進行任何大聲的敲打”。可見,正月初五的捶糍粑在村民心中的重要意義,是又一個新開端開始。一大早,家家戶戶會把炊熟的糯米拿到家附近的石臼中捶成糍粑。然後,盛好第一碗糍粑,同時要有豬肉一刀(當地人的量詞,約一兩斤左右),放在灶台上祭灶神。相傳,灶神於上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奏事,正月初五一大早則又重回人間,因此,家家戶戶焚香放炮迎接灶神君公婆回來。村中素有“吃糍走時”的說法,意為正月初五吃了糍粑,那么一年都會“走時”(運勢順、運途好)。

正月初九

仕本板燈 仕本板燈

正月初九至十一為下厝“做元宵”的日子,這三天祖宗的神像會抬到下厝大廳里,晚上下厝村民家家戶戶會把自家的兩個板燈拿到大廳內,拼接成一條“火龍”,環村而行。十二至十五為上厝“做元宵”的日子,這三天祖宗像會抬到上厝大廳里,這三天由上厝與門前洋各房“迎燈”。在這些晚上,村中“火龍”繞行,鑼聲、鼓聲、鞭炮聲不絕於耳,古老的鄉村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正月十一是下厝(正月十五為上厝)做元宵的正日,早上村民們一般會殺雞、殺鴨或者買豬腿等肉,炊熟好這些雞鴨肉貢品後,拿到大廳去“請祖宗”。晚上,則會請法師做法事,祈求一年平安順利。

(1)板燈歷史

據史料記載,元宵張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時期賞燈風俗更濃,汴京燈會形式多樣,極為隆重熱鬧。辛棄疾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把當時燈節景觀描寫得淋漓盡致,生動而壯麗。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據《燕京歲時記》中所載,當時燈會盛況是“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民間有句老話叫“上元節的燈,中秋節的月”,可見清時的燈節,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至深至美,景象不凡。

(2)仕本淵源

當年唐岳王慌逃入閩後,每逢元宵甚是思念長安元宵節的板燈,於是組織兒孫們也自製起板燈來。這一習俗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仕本等各村李氏後裔則尊祖制,把這一習俗傳承至今。後來,鄰近村也學習了這一習俗,於是元宵舞板燈的習俗在當地極為盛行。隨著時代發展,有些地方後來把板燈改成了布制的一條龍,但仕本千年下來一直本色不改。

龍燈又稱“板凳燈”,是由一塊塊約3750px的木板連線起來的,每塊木板上牢牢擱置著村民用紙篾自行編制的兩個燈籠,燈內固定一根蠟燭。每家每戶都有一板,用圓木柄將一板板龍燈固定,參與舞燈的人們手舉燈柄就連成長長的龍身,再加上會張嘴的龍頭和會搖擺的龍尾,龍燈就栩栩如生了。

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為虎馬將軍廟的盛日,相傳是虎馬將軍中某一將軍的誕辰。是日,村民將備好的貢品,攜香燭炮紙等前往廟中朝拜道賀。

七月

七月的主要習俗是供奉祖先,做羹飯給亡故的先人吃。七月初一、初七(下厝初七、上厝初五)、十三、十五,這四天的下午3點左右,家家戶戶都會根據先人生前的喜好,置辦一桌飯菜佳肴供奉先人。無論你在多遠創業工作,家中一兒孫都會在這幾天趕回家中為先祖做好豐盛的一桌飯菜。這不僅寄託著哀思,更是一種不忘祖、思源泉的純樸行動。

七月十二是仕本村“做福”的日子,據說是唐岳王的生日,這一天村民們都會備上雞鴨肉與粽子前往下洋宮“請祖宗”。村中董首會攜豬頭,並請法師寫上文疏,跪拜在祖宗面前進行宣讀,訴求福壽綿綿、四季平安。

七月十三一般為“燒錢”的日子,就是前一年七月至今去世的先人,其親戚等都會在這一天備好菜果香燭錢等物到家中燒錢,一般親戚只來一年,而女兒要燒連續三年的錢。是日,女兒在燒錢時,啼哭思親,其聲淒淒,聞者比無不動容流淚。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是做羹飯的最後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撕好紙錢(常見的為“三腳錢”與“五腳錢”,還有“七腳錢”等),等祖宗先人吃好飯後焚燒紙錢。據說,先人們回去路途遙遠,在供祖飯進行到結束後,兒孫們還要準備一些飯菜讓先人們帶著路上吃。一般在供祖飯開始後,就要在大門的兩側燒點紙紙,以做預約“挑錢師傅”之用。

十一月

逢貢祖年的十一月為貢祖月,下厝為十一月初九,上厝為十一月十五。這些日子,祖宗神像會被抬到相應的大廳進行祭拜。貢祖家家戶戶年滿六十歲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參加貢翁酒席,年瞞六十歲有女士則會分到一塊“貢翁肉”。這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是極為少見的,主要是因為仕本的女士在村中各個關鍵時刻都出了一份力量,撐起了半邊天,在古代就獲得了難得尊重。如今,這些歧視也逐漸消失,但“貢翁肉”做為一種尊重的象徵,剛依然保留著。

貢祖日,會請法師前來做法事祈福求安,這法事與元宵的法事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法事有著仕本貢祖的特色,包括“請兵”(調請當年跟隨唐岳王一行入閩的隨從士兵)“種花獻娘娘”等環節,是唐岳王當年與隨從士兵離別約定“三年一聚”的集中寫照,頗為隆重。

唐岳王一般人馬外逃入閩後,岳王為了士兵、隨從等人的長遠著想,將隨身攜帶之物在王宿地附近(今謂“兵散嶺”)分予大家。岳王叮囑士兵隨從們,各自尋地開基、繁衍後代。君臣分別,其情難捨,士兵隨從無不落淚難捨,大家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君王”。岳王安慰大家道:“待我選址開基後,大家日後三年一聚”。後來,岳王擇地仕本開基後,附近士兵隨從們都在農物收成之後(農曆十一月左右),每三年一次相聚仕本,探望舊主。君臣情深、恩情難望,薪火不斷、世代相傳,至今近千年的歷史,唐岳王君臣“三年一聚”的離別約定,就演變成了今天“三年一貢”的獨特習俗。

十二月廿四

這一天為祭灶神的日子,晚飯過後,家家戶戶把灶台清洗乾淨,在灶上擺上已備上的年貨等貢品,焚香、點燭、鳴炮,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家中女士還會誦經,曰“一條明香祭灶神,灶你灶公灶婆求功名….”等等,恭送灶神。

除夕

年夜飯,合家大團圓。

仕本神廟

李氏家廟

仕本廟宇 仕本廟宇

“李氏家廟”(又稱“下洋宮”)座落於仕本村口,氣勢恢宏,座北朝南,始建於宋代,明萬曆年間(公元1620年)選址重建於文筆峰下。據地理先生稱:該廟受東來之水,合四面獻奇,見宇宙之名勝,當無逾於此宜乎。因此該廟歷來香火旺盛,該建築雄偉大方,並有工藝精湛的橫、直牌匾、壁畫。廟內佛龕上供有李三公、開基婆劉氏、國師阮先生、通天聖母陳靖姑、應六公、愈七公及兩位“看宮翁”等先祖神靈寶像,寶像均選用名木精雕而成,坐於轎中。

“李氏家廟”不僅是李氏後裔供奉祖宗之地,還是各地善男信女祈福求安之所,遠近信士皆聞名而來朝拜,香火不絕。

黃山師公殿

黃山師公殿座落於仕本村北側的“後碗坪頭”的千年古杉樹下,西南朝向。殿中供奉“黃山師公”,民間傳說黃山師公主管六蓄。村民造廟祭祀,祈禱五穀豐登、六蓄興旺。

黃山公的傳說

黃槐,壽寧縣清源鄉韶托村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宣和二年(1120)任徽州知州。

(1)開倉放糧賑災救民

黃槐知徽州期間,正是宋徽宗昏庸,六賊之首太師蔡京操縱朝綱,創“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之時,全國百姓徭役賦稅繁重。再加上蝗、旱災害頻頻,徽州一帶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黃槐憂心如焚,上表懇請朝廷減輕徽州災民的徭役賦稅,開倉放糧賑災。沒想到腐敗官僚不顧人民死活,不但駁回賑災奏章,還加緊催逼徭役賦稅。黃槐面臨人生艱難的抉擇:遵從朝廷旨意繼續橫徵暴斂,可以保住自己的仕途富貴,卻要把數十萬水深火熱中的徽州人民逼向絕境;要拯救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的徽州災民,就必須打開官倉放糧賑災。而放糧賑災違背了朝廷律令,不僅多年寒窗苦讀來之不易的仕途富貴化為烏有,而且還有被朝廷追殺的身家性命危險。做人的良知和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責任感,促使黃槐義無反顧地傳令所轄州縣全部打開官倉放糧賑災。徽州人民猶如久旱遇甘霖,枯木逢春風,終於有了一線生機。善政一時,公論百世。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至今徽州一帶還流傳著“黃知州,賑糧谷;掛冠印,救萬民”的民謠。

黃槐知道自己私自下令打開官倉放糧賑災,蔡京之輩絕不會放過自己。為了避禍,也為了紀念徽州仕宦的那段時光和轄境那座令他心儀神往的名山——黃山,黃槐將自己改名黃山,掛印棄官,取道江西隻身遁回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長溪縣鶴溪(今壽寧縣托溪鄉)。在國語和壽寧方言中,“山” 與“三”都是同音字,所以有的地方將“黃山公”訛為“黃三公”;將“黃山公廟” 訛為“黃三公廟”。宋朝,妻子稱呼丈夫為“相公”,因此,也有人將“黃山公”訛為“黃三相公”。

(2)狩獵除害保平安

當時壽寧尚末建縣,為長溪縣之轄境。鶴溪水域白鶴翔集,周邊方圓數千里山深林密,豺狼橫行,虎豹肆虐,村民上山幹活或是婦孺在家,經常遭受野獸的襲擾侵害。為了一方平安,黃山(黃槐)組織獵隊殺虎豹捉豺狼,使鄉親們有一個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因為這一段狩獵歲月,壽寧、周寧一帶獵戶至今還把黃山奉為狩獵人的祖師爺和守護神,凡上山狩獵之時,都要祈求黃山公庇佑此行平安,有所獵獲。在武曲鎮小溪村的黃山公廟裡,雕塑著黃山(黃槐)右手持刀,座前獵犬雙耳豎立,左右持銃獵人跟隨護衛的神像,形象地再現了當年的狩獵情景。

(3)延師設館啟蒙開智

一日,黃山狩獵至溪州,見溪州村前溪水清澈碧透,水裡魚兒歡快嬉遊,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楮紅色鵝卵石;村旁岩山崢嶸偉岸,峭壁如削,岩峰凌雲,峰巔坦蕩如砥,巒間祥雲飄渺,頗有仙風神韻,不禁留連忘返,就在鶴水之濱的小溪洋結廬定居。當時的鶴溪,百姓們過著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難得有人會識文斷字,懂得“子乎者也”。為了傳播文化知識,黃山在鶴溪擇址開設書館,延請塾師為少年兒童啟蒙開智,自己也經常為孩子們授課答疑解惑,在鶴溪一帶播下了文明的種子,為鶴溪的開發開化做出了貢獻。

(4)採藥診脈療疾祛病

宋代,鶴溪一帶缺醫少藥,不論頭疼腦熱、感冒中暑,還是蛇咬蟲傷、種痘出麻,村民們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黃山飽讀詩書,對醫術草藥有所涉獵。為了給鄉親們解除病災疾苦,他借在岩山修煉之便,入深山攀懸崖採集草藥以治病救人。至今在那岩山之巔的懸崖岩壁之上,還留有一個清晰的腳印。村民說,那就是當年黃山在岩山採藥留下的足跡。黃山逝後,村民將其奉為神仙,“鄉人立祠,水旱疫疾,禱之必應”。

虎馬將軍殿

虎馬將軍殿座落於仕本村中的古杉樹下,該殿座南朝北,殿中供奉通天聖母陳靖姑(奶娘婆)、虎將軍、馬將軍和土地公(福德正神)。民間傳說,奶娘婆與滸馬兩位將軍主管生育,村民造廟祭祀祈求生育順利平安。

虎馬將軍文化是陳靖姑信俗文化的一部分,據介紹,虎馬將軍是保護婦女生育平安的神靈,也有寫作“護產將軍”,還有寫作“駙馬將軍”。關於此神,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虎將軍名周虎,馬將軍叫馬孔,福建人。兩人轉三世都因其妻生育而亡,爾後拔劍自刎,隨之而去,變成神。但據史料記載,虎馬將軍是虎伽鑼、馬伽鑼,其兩神是作為臨水夫人的配祀神。由於歷史的衍化,在一些地方變成專祀虎馬二神,並稱為虎馬將軍。

觀音廟

觀音廟座落於仕本村西部,村頭古杉樹東側,座北朝南,於公元2003年新建。廟中供奉觀世間菩薩、地藏王菩薩等佛,是村中信女念經拜佛之所。

滴水岩佛地

滴水岩位於仕本村西面,臨近禮門村,素有“八閩首景”之美稱。早在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仕本村李瑞豐發現,後被仕本村民建為佛地。於明景泰三年(1452)始建,經崇禎四年(1631)、清光緒六年(1880)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建。大雄寶殿建在岩洞(獅子洞)內,坐北向南,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殿內斗拱分層疊澀成八角藻井。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仕本風景

八閩首景

滴水岩原稱顯聖岩,由仕本村民發現並建造成為佛地,距縣城29公里,岩壁寬300餘米、高200餘米,形似巨獅橫臥,危崖峭壁,氣勢雄偉。岩有石洞,形似獅口、獅耳,岩洞前的人工湖碧波清澈。滴水岩周圍有抱兒岩、一線天、奧妙洞、通天洞、琵琶漈、仙人天馬等景觀,山環水抱,石異洞幽,集山水岩洞於一體,譽稱“八閩首景”。

(1)獅口洞,滴水岩壁上有天然石洞,俗稱獅口洞。洞高23米、寬13米、深29米,洞中可容數百人。宋代闢為佛地。明景泰三年(1452)在洞內興建大雄寶殿,幾經修建,保護完好。明嘉靖間洞口立“八閩首景”匾額,後因年久湮沒。民國38年(1949),縣長黃頤重立石匾。洞口岩頂草木叢生,泉水從一百多米高的崖頂飛瀉而下,猶如高掛崖際的滴水珠簾。

(2)獅耳洞,獅口洞上方左右各一洞,形似獅耳。左耳洞寬10米、高6米、深9米;右耳洞寬15米、高7米、深12米。洞前建有鍾亭,遊人由此遠眺,峰巒疊嶂盡收眼底。

(3)人工湖,1987年,滴水岩前修建了人工湖,湖面長1000米、寬100米,庫容量為100萬立方米。湖水清澈,山光水色,遊人泛舟湖面觀賞四周景色,心曠神怡。

未開發風景

仕本村風景 仕本村風景

仕本村山青水秀、風景秀麗,未開發的風景地有:石柱、官財 岩、天池(天坪)、岳王瀑、玉筆峰、千丈漈、“燕思母歸”、獅子口、老嫗岩、抱兒望夫岩、鬼岩空等10多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