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宮小溪

小溪是甌江最大的支流,源出洞宮山脈大毛峰(慶元縣境內),東北流過景寧畲族自治縣後入縣境,經嶺根、張口、北山、坑底、巨浦、仁宮、湖邊等地入甌江。全長233公里,流域1N積,3556公里,其中青田縣境段長47.3公里,流域面積361.6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36億立方米。

小溪概述

小溪河道狹窄,水質優良,兩岸奇峰聳立,竹樹蔥籠。放舟江上,大有“千里江陵一日還”之感。當年永嘉太守謝靈運曾數度往返於小溪,留下許多難忘的足跡和動人的傳說。

九龍洞·石馬坑

位於縣城西南,小溪以西的北山鎮張岙村及嶺根鄉赤岩村一帶,距縣城約50公里,景區由九龍洞、石馬坑核心景域及小溪景帶構成,總面積約9.2平方公里。九龍洞位於赤岩村後山,洞高約20餘米,長、寬各30餘米,面積近1000平方米,沿頂端有一縫隙,一水憑空而下,響聲若雷,散珠似雪,霧靄迷濛,如幻似夢。人稱“雪裡聽雷”。石馬坑位於九龍洞的東北,坑內多奇峰怪石,有水簾洞、老僧岩、石馬等景點。

謝靈運遇仙處

距青田縣城約20公里,在郎回浣紗溪畔。公元423年的夏秋之交,一日,永嘉太守謝靈運沿小溪江從景寧往回走,來到北山鎮郎回村,見到溪邊有兩位姑娘在洗衣。謝靈運賦詩戲之:“浣紗誰氏女,香汗濕新雨,對人默無言,何自甘辛苦?”一位浣紗女答道:“我本潭中鯽,偶出灘頭嬉;嬉罷自還潭,水深無處覓。”吟畢便躍入潭中不見蹤影。原來這兩位浣紗女子是美人魚,是魚仙。因此,後人便將此溪叫作浣紗溪。謝靈運在驚喜中走了約3里許,碰見其弟惠連也從小溪上游往回走。於是後人將謝靈運遇仙的地方叫作“大郎回”,將靈運碰見惠連之處叫作“小郎回”。現統稱為“郎回”,離北山鎮約5千米,有200多戶,1200多人。自然風光十分秀美,是生態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

仁宮小奕漂流

此處小溪河床平坦,溪面不寬,水流不急,適宜漂流。從仁宮小奕乘竹排或木排隨水而下,一個多小時可到甌江。小溪兩岸美景如畫,風光秀麗。青田籍著名詩人清代進士端木國瑚有詩讚小溪漂流道:“恰恰新晴放野航,輕鷗個個出回塘。一篙綠水三春雨,兩岸青山半夕陽……沙頭無數桃花片,流出村來百里香。”

鵲橋·仙子墩

奕村有條小奕坑,山水終年不斷。沿溪上至2公里處,溪水兩側危岩聳立,形似橋墩,高100多米,兩墩相距200多米,氣勢雄偉。傳說,
這是牛郎織女的鵲橋,每年農曆7月7日,天下的喜鵲,飛匯此處搭橋,讓牛郎織女幽會。後人便將此橋叫作鵲橋。兩橋墩叫仙子墩。牛郎織女在幽會前要沐浴淨身,於是將牛郎沐浴過的潭叫仙子潭,織女沐浴過的潭叫仙女池。
仙子墩的來歷還有一傳說:元朝末年,劉伯溫在石門洞得天書的訊息傳出,陳友諒密派親信周鵬勸說劉基出山相助,劉基婉言拒絕,周鵬便按陳友諒密令,追殺劉基。劉基帶著天書逃至小奕坑,眼前是懸崖深谷,瀑聲呼嘯。他仰嘆道:“前有天險,後有追兵,此乃天絕吾也!”他正要跳澗,忽然奇光一閃,一座拱橋出現在山間。劉基匆匆過橋,回頭一看,追兵已到那邊橋頭。他暗暗對天祈禱:請神仙幫忙,立即銷毀此橋。頃刻間,橋斷石滾,追兵紛紛落澗身亡,山谷中只留下兩個橋墩。此後,人們都說,劉基是天上智多星下凡,自有神仙保佑。後來劉基成為大明開國功臣,人稱“國師”。於是後人便將兩側的石墩叫作仙子墩。現在小奕坑中被叫做“仙岩”的孤岩巨石甚多,傳說就是當年滾落的橋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