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為支援同盟國英軍在滇緬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的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征軍。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113團在仁安羌成功撕開日軍第33師團的包圍圈,解救出7500餘條生命,其中包括英緬第一師主力及英美傳教士、記者。此役史稱“仁安羌大捷”。整個仁安羌之戰,113團202名官兵犧牲。
立碑人
中國遠征軍113團劉放吾將軍之子劉偉民表示二戰之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剷平,用鮮血建成的功勳遺蹟也被抹去。反觀英國在仰光建立的國家公墓,即便戰敗國日本,也在戰後透過各種途徑,在全緬甸日軍曾經作過戰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靈紀念碑。但客死他鄉的中國遠征軍,卻魂歸無處。為完成先父遺願,劉偉民和親人結合各方人士,排除萬難,終於在仁安羌戰役最激烈的501高地,建成這座紀念碑。設計
紀念碑底部是碑,上部建成佛塔形式,這是符合緬甸當地風格的。如果單建紀念碑,不符合當地習俗。
紀念碑整體高50英尺(約15米),碑體採用緬甸佛塔形制,共七級,取佛家七級浮屠之意;平台距離底座共4級階梯,寓意1942年4月17日到20日共4天的救援戰鬥。
負責統籌建造工作的中國遠征軍網主編舒宏艦介紹,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抷取自重慶雲岫樓的泥土和一枚軍用指北針。“讓英靈知道家的方向。”
正北“仁安羌大捷紀念碑”主碑名是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題寫,其餘東、南、西三面,分別記載仁安羌大捷戰史、劉放吾將軍後人祭奠仁安羌戰役父輩銘文,並刻有歷年各界褒揚及獲救英軍士兵的謝辭。
建成開光
紀念碑於2011年10月啟動,佛塔修建時,曾經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大力幫助,他們自發前來搬運沙石、磚塊。這是中國遠征軍70年來在緬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紀念碑。
2013年1月8日舉行佛教開光儀式。
落成儀式
2013年1月13日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名人士齊聚緬甸,為昔日的抗日英雄們舉行紀念碑揭幕儀式。親臨現場見證揭碑儀式的有來自美國的劉放吾長女劉偉華、女婿孫伯泉,來自大陸的周恩來侄女周秉德,郭沫若之女郭平英,淞滬會戰時率800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後遇刺身亡的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元,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壯烈犧牲的國民革命軍將領戴安瀾之子戴澄東。
台灣方面有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退役中將陳興國、前空軍官校校長陳盛文中將等八位退役將官,及著名抗日將領杜聿明之女杜致廉等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