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方式
“龍頭”由身強力壯的後生擔當,選一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用紅綢帶綁在龍頭胸前,將點燃的香讓小男孩口咬一支為“龍舌”,兩手各執一支香為“龍眼”。另一小男孩騎在龍頭肩上,雙手執扎香為 “龍角”,“龍尾”則由龍腳倒背一輕巧,腰力較好的小男孩,雙手合攏一把香揮舞出龍尾狀,引龍者用點燃的香插在斗笠上為“龍珠”,這樣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龍舞”的前身,它不化裝,不著盛裝,長短由人,以民為樂。
一。湛江東海島人龍舞
簡介
“人龍舞”是湛江市郊東海島(雷州文化區)一帶流行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過去每逢農曆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當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廣場上表演“人龍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續三個晚上。
“人龍舞”是我國龍舞的一種,但它全部由人組成,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體接架組合。龍頭由一個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負三個小孩,分別代表龍舌、龍眼、龍角;龍身由大人支撐著仰臥的孩童,一節一節地連線起來;龍尾也是大人肩扛著一個小孩,雙腳叉開,以示龍尾。 表演者頭扎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扎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
這種“人龍舞”一般長十來米,由五、六十人組成,也有長數十米,由百餘人甚至數百人組成的。耍舞時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猶如生龍活現,時而左盤右鏇,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頭,操作自如。
近年來,當地藝人還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東海一絕”。
流行地區
湛江市郊東海島地區。特點
人龍舞是由人穿著特別的服裝,組成巨龍的形狀表演的一種傳統舞蹈。每逢中秋佳節,當地百姓就會自發的組織人龍舞,配合著鑼、錢、鼓等敲擊樂器的節奏,人們各司其職,緊密配合,深刻體現了龍的威猛與大氣,規模宏大、精彩異常。二。湛江雷州沈塘人龍舞
沈塘人龍舞簡介
湛江雷州沈塘人龍舞申報擴展成功。沈塘人龍舞是沈塘先民在清嘉靖年間創建的一種大型喜慶舞蹈,作為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十六兩晚)狂歡夜的壓軸節目,500年來一直延續至今。表演隊伍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組成,身穿黃色或者青色服飾,配以紅色肚兜或腰帶,經過化裝打扮,就變成黃龍或青龍。
人龍的構成分為三大部分:龍頭、龍身、龍尾。整條人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現在分布
現分布於沈塘鎮沈塘圩。歷史
據傳,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當地就有了成人把小孩抬上肩膀,一個接著一個臥置其肩組成“人龍”,手執香火沿街表演慶祝的習俗。於明、清期間盛行於雷州府三縣九所。幾百年來,沿襲至今。
意義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湛江、雷州極為重視民間文化建設。而沈塘為挖掘這近五百年傳統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品牌,於是,打破舊形式,從服裝到動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人龍舞”進行了全新排練指導,使其融力量、藝術、動感於一體!現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將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