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調原因
導致人體微生態失調的原因有多方面,有關專家認為,這些原因造成的影響有些可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不會立即導致人體患病,但人體微生態失調是導致亞健康的重要因素。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腸道內益生菌數量會逐漸減少。經研究發現,體內益生菌占總菌數的比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嬰兒時期高達99%;青少年時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時期降至10%,開始出現體衰多病的跡象;60歲以後僅存1%~5%,頻頻發生嚴重疾患。在中國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縣,科學家研究當地人長壽的原因,發現除了氣候環境和生活方式之外,巴馬人長壽的決定因子是雙歧桿菌。
引起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射線照射:人或動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質與放射線照射後,吞噬細胞的功能與數量均下降,淋巴細胞功能減弱,血清的非特異殺菌作用減退或消失,免疫應答能力明顯遭到破壞,此時易發生微生態失調。微生物對照射的抵抗力明顯大於其宿主,人或動物只要有數個Gy(戈瑞)就可產生病理作用,而細菌則需幾百個Gy才能損傷結構,而且微生物在照射後對抗生素耐藥性提高,毒性亦增強。②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調。Ⅰ度失調是可逆的;Ⅱ度失調是慢性失調,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症,如慢性腎盂腎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等;Ⅲ度失調是急性失調和菌群交替症,臨床表現為急性炎症,如白假絲酵母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在抗生素的選擇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在腸道正常菌群中,耐藥性傳遞是相當頻繁的。如耐藥性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正常菌群常導致醫院內感染。③外科手術:包括手術、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響宿主生理解剖結構的方法與措施,都有利於正常菌群的易位轉移,因此,在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中,外科治療措施占有重要位置。④其他因素:包括醫源性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物質和激素等因素,都能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腸道正常菌群中的脆弱類桿菌和消化球菌等厭氧菌常可成為機會致病菌而引起內源性感染。
失調的防治
根據微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在微生態失調的防治中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矯正微生態失調
首先應積極治療宿主的原發疾病及保護好微生態環境,如胃酸缺乏症和消化功能紊亂,調整微生態失調才能奏效。
增強機體免疫力 除改善營養不良狀態外,對微生態失調的機體應科學地套用一些有免疫激活作用的調節劑,近年來套用卡介苗的胞壁醯二肽、奴卡放線菌的細胞壁骨架都有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雙歧桿菌的免疫賦活作用值得重視,該菌是一類無任何毒性的固有菌群,除了其活菌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理作用外,其菌體成分還具有明顯的免疫賦活作用。
合理套用抗生素
在臨床套用抗生素時應儘量維護和保持微生態平衡。主要措施是抗生素用藥要適量,能用小劑量抗生素解決問題就不用大劑量,能用窄譜抗生素治療就不必用廣譜抗生素。應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選擇使用抗生素。對全身感染或腸道外的局部感染最好選擇非經口用藥途徑,這樣可避免傷害腸道的正常菌群,尤其是占正常菌群絕對優勢的厭氧菌,以維護微生態平衡。
及時套用微生態製劑
發生腸道菌群失調後,在套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應該及時用微生態製劑調整和恢復正常菌群。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等活菌製劑,能恢復腸道正常菌群。近年來發現某些中藥亦能增加或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微生態製劑包括正常菌群的優勢種群和促進正常微生物群生長繁殖的物質。如酸牛奶等微生態製劑已被愈來愈多地套用於菌群失調的預防和治療。含有雙歧桿菌、乳桿菌以及腸球菌等的活菌劑有較好的效果。新近的研究表明,某些寡糖如乳糖、蔗糖及麥芽糖等和某些中草藥可以選擇性地促進雙歧桿菌、乳桿菌等有益的正常菌群生長而不被其他腸道菌群利用,套用這些寡糖和某些中藥作為微生態製劑比活菌製劑有更多優點。
醫學展望
近年來已經認識到腸道正常微生物群分為致病性類型、共生性類型、中間性類型三部分。其中雙歧桿菌是共生性類型中的代表性正常微生物群,而大腸埃希菌則是介於致病與非致病的中間性類型的代表性正常微生物群。在數量上,雙歧桿菌是大腸埃希菌的1000倍以上,促進雙歧桿菌的生長,保持其在腸道微生物群中優勢菌的地位,對維持機體健康有重要意義。總之,和基因工程一樣,醫學微生態學也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的微生態防治中,已出現一批為調整微生態平衡而設計和研製的活菌製劑和促進生長物質,並且已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何使機體保持最佳的微生態平衡,是學習醫學微生態學的重要任務。
宿主的正常微生物群的失調也同樣會引起疾病,這就是生態病。怎樣防治人類生態病,使人類健康長壽,是微生態學的重要任務。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套用日益普遍的今天,人們已認識到抗生素在恢復人體健康的同時,也帶來菌群失調的負效應,而醫用微生態調節劑的出現給醫學科學帶來了又一次革命,應引起醫藥學界的高度重視。它與其他藥物不同,健康人也可套用,既能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又能克服菌群失調的弊端,縱觀現有的各種藥物尚無能夠替代抗生素作用的,但微生態調節劑卻有此可能性。隨著醫學微生態學的發展,將會研製出更多的新型微生態調節劑。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也將是微生態製劑的輝煌時代。
評價方式
微生態失調有不同的評價方式,體內生理菌量的比例變化一般為 菌群失調;對菌的生境的變化叫做 定位轉移;若從感染運行方式上論,又有 血行感染之說。
菌群失調
這主要表現在菌群量上的變化,故又稱 菌群比例失調。它是指在原生境內正常微生物群發生異常變化。菌群失調通常分為三度。
① 一度失調。是指在外環境因素、宿主患病或醫治措施造成的暫時性正常微生物群的種類和數量的失調。將失調的因素除去,便可恢復正常。如套用某些抗生素,往往抑制了這部分細菌,又促進另一部分細菌生長,像臨床上用抗生素後消化道菌群紊亂,出現胃腸不適,甚至輕度腹瀉,停藥後即逐漸恢復。
② 二度失調:是指在將失調誘發原因除去後,失調狀態仍不能恢復。在臨床上多表現為慢性疾病,如慢性腸炎、便秘、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口腔炎、咽喉炎、牙周炎、陰道炎等,但一般還有採取補救措施的餘地。
③ 三度失調:又稱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表現為正常菌群被抑制,而代之以條件致病菌或外籍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白色念珠菌、肺炎桿菌及大腸桿菌等,可導致嚴重的口腔潰瘍、鵝口瘡、肺炎、偽膜性腸炎、尿路感染、菌血症、敗血症等。其誘發原因主要是大量廣譜抗生素的使用。
定位轉移
定位轉移又稱易位。主要表現在正常微生物群離開了原有的生境,轉移到其它的生境。它有橫向轉移與縱向轉移之分。如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轉移,上呼吸道菌向下呼吸道轉移,泌尿道菌轉移到腎盂等等,這些稱為 橫向轉移。另外一類是 縱向轉移,如口腔黏膜表層是需氧菌,中層是兼性厭氧菌,下層是厭氧菌,若上層細菌轉移到深層,儘管沒有比例失調也會引起疾病。如條件致病菌僅在體表時無症狀與體徵,進入上皮細胞就會表現出水腫與炎症;侵入到淋巴組織、胸腺、骨髓、肝、脾時則表現為胸腺、淋巴腺、脾、肝腫大,或細胞增多;一旦侵入關節、胸膜、心包膜、腹膜、腦膜、血管內皮系統時,將出現關節炎、胸膜炎、心包炎、腦膜炎等。
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就是致病菌循血液運行而傳播,實際上也是移位傳播的一種途徑。血行感染有菌血症與敗血症之分。菌血症比較常見,在健康人群中大約4%~10%的人有過一次菌血症。當身體衰弱或免疫功能低下時,細菌進入血液,發生感染。
敗血症是指菌血症導致細菌進入血液而沒有得到控制,反而轉移到其它部位,引起新的嚴重感染,再由感染部位重新進入血液,引起更嚴重的感染。由於病人抵抗力弱,後果危險。
治療
徹底抑制腫瘤的復發轉移 —— 有望完全治癒惡性腫瘤
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技術交流中心從歐洲生物分子實驗室引進國際最新微RNA引用套用研究成果——EZH-2微生態癌基因介導療法。
本療法組合通過對特定的動植物通過特定的發酵技術提取出酵素切片產生類似與人體腫瘤細胞內的微RNA。這種微RNA可以介導腫瘤細胞中的EZH-2含量。通過外源性補充和內源性激活人體先天不足或後天受損的微RNA,就可以使癌基因的含量大幅度下降,腫瘤細胞生長速度大幅度減慢,患處功能漸漸恢復,絕大多數腫瘤患者出現明顯治癒的跡象。
這一重大發現,明確了癌症復發、轉移發生的根源,為人類攻克癌症復發轉移難題,從根本上治癒癌症指明了方向。
EZH-2微生態癌基因介導療法分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醫學部分。這一部分包含了來自國際上的微RNA研究最前沿的科學成果。
第二部分:知識部分。我們現在的腫瘤患者和其家屬親人,對腫瘤的認識非常的淺,包括腫瘤患者的心理輔導、飲食安排、運動輔助、藥物選擇等方面都嚴重缺乏認識。為了使腫瘤患者可以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康復,對腫瘤患者和其家屬親人的知識輔導也是我們療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三部分:藥物部分。
扶正散結合劑,國際首例抗癌菌藥
國藥準字:B20040009
生產單位:濟南三株福爾製藥有限公司
發酵工藝專利號:國際專利:A61K35.78 國內專利:ZL93115272.0
主要功效:外源性補充和內源性激活微RNA,介導EZH-2的含量,根源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
複方萬年青:國藥準字:B20020717
生產單位:(修正集團)吉林天力泰藥業有限公司
主要功效:獨含國際最新超強殺滅殘留腫瘤細胞物質OSW-1,能徹底絞殺體內殘留癌細胞。
第四部分:心理療法。人總是因為未知而害怕。我們的腫瘤患者所處的環境和對腫瘤片面的認識告訴他,腫瘤是絕症。為此,腫瘤患者對治療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求生意識。恰當的心理療法則可以幫助他們恢覆信心。
心理療法包括:參加各種患者康復報告會、聯誼會,參加各種腫瘤講座,冥想康復訓練、康復明星康復經驗座談等。
第五部分:運動療法。無論是我們進行怎樣的治療,身體都是我們的基礎。有一個好的身體,才能接收很好的治療。所以,為每一位腫瘤患者制定科學的運動方案是我們療法的一大內容。
第六部分:飲食療法。是希望通過飲食的調節,對腫瘤治療起到輔助作用。在輔助治療上,食療的目的是增強體質,使各種治療能正常進行,以及提高身體自身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