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人造反式脂肪最初曾是工業時代的一項突破性發明創造,但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大威脅,反式脂肪可以說是食品行業歷史的一個縮影。
人造反式脂肪是20世紀初被創造出來的,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說,它是第一種進入美國食品供應的人造脂肪。保潔公司(Procter & Gamble Co.)利用這種更廉價的動物脂肪替代品,推出了Crisco蔬菜起酥油。其他公司很快爭相效仿。
反式脂肪的發明使人造黃油風行起來,二戰期間黃油配給制度推動了人造黃油的使用。幾十年後,人們開始擔心牛肉和黃油等動物產品中的飽和脂肪。人造黃油被宣傳為一種更加健康的替代品,食品生產商們紛紛改用含有反式脂肪的部分氫化蔬菜油。
但1990年美國一位衛生局局長的報告公布了反式脂肪的害處,反式脂肪的命運隨之逆轉。這是食品建議給產品造成打擊的一個典型案例,後來發現這種之前被妖魔化的黃油相比之下其實並不是那么有害。
從那時起,反式脂肪就走上了下坡路,但一些食品生產商發現很難戒除反式脂肪,因為若不使用反式脂肪,食品的口味或保質期就會打折扣。
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初步禁用對人體健康不利的人造反式脂肪,並要求美國食品行業逐步淘汰人造反式脂肪。部分國家和地區仍在使用。
套用領域
人造反式脂肪酸的使用有幾個優點,首先,延長了食物的保存時間,另外,雖然外表與天然奶油相似,但在做點心、糕點類時加入反式脂肪酸往往味道更香,而且其成本低於天然奶油,這幾個特點便使反式脂肪酸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得到套用,一般來說,西點中使用反式脂肪酸的情況更多,反式脂肪酸較多存在於人造奶油、餅乾、起酥類點心及速食麵中。
使用人群
由於不同國家的飲食結構及氫化油的使用情況都有區別,對於反式脂肪酸的管控也存在差別。美國的管控措施相對來說是比較嚴格的,而亞洲國家則相對寬鬆。以日本為例,通過對國民攝入量的評估後發現反式脂肪酸攝入量較低,因此並未對其採取明顯的干預措施。
中國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全國總人群反式脂肪酸平均膳食攝入量為0.39g/d,相當於膳食攝入能量的0.16%(即反式脂肪酸平均供能比),其中城市居民的攝入量(0.52g/d)和供能比(0.25%)高於農村居民;大城市居民攝入量(0.53g/d)和供能比(0.26%)高於中小城市居民,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危害介紹
2013年11月12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了《中國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攝入水平及其風險評估》報告顯示,除植物油、奶油、黃油之外,大部分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較低,朱古力糖果類食品中平均含量最高,為0.89g/100g;植物油平均含量次之,為0.86g/100g,而焙烤食品、調味品、油餅油條含量在0.30-0.50g/100g之間,冷凍飲品含量最低,為0.09g/100g。“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確實會影響人體健康,偶爾為之無需過於擔心。
FDA指出,攝入反式脂肪會增加食品中低密度脂蛋白,即壞膽固醇的含量,從而增加人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雖然人們的攝入量已經下降,但攝入反式脂肪仍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與此同時,這一決定或許能夠防止美國每年20000人心臟病發作及7000人因心臟病發作而導致的死亡。在最初套用時,人們對於使用反式脂肪酸的弊端並沒有深刻的認識。反式脂肪酸的過量使用與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及癌症等有一定的相關性,長期過量食用容易引起血管硬化及血管斑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