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高燕定先生1986年旅美,在美國大學任職21年,從事獨立升學顧問工作20年。2007年回國創辦“燕定美中教育”,提供高水準的教育規劃和美國留學相關服務。熱衷教育研究和考察,深入了解美國教育。30年來,以獨特的視角潛心探究美國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維之優勢,形成對精英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獨到見解。
首倡從童年就開始進行科學、理性的人生設計、職業規劃的理念;呼籲青少年從小樹立人生理想,增強職業意識,家長與子女一起進行科學的早期職業規劃。他不僅是中國中小學生早期職業規劃的啟蒙者,也是全國性大規模的美國本科留學潮的開拓者和引導者。在力作《人生設計線路圖》中,以升學顧問的眼光,結合真實案例,詳細、深入地論述了美國教育、留學規劃與人生設計理念,該書成為美國留學經典著作。《美國著名大學》詳細介紹美國160所大學和100所文理學院,並以30個成敗案例詮釋獨創的美國大學申請戰略。
2009年,作者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家教作家”。
編輯推薦
●詳解童年“超前”人生計畫書,讓您零距離接觸風靡美國的精英教育。
●暢銷十年,改變父母。
●徐小平先生兩度傾情作序,真誠推薦,旅美文學評論家陳瑞琳及其哈佛兒子踐行書中理論。
高倩在職場包括家庭生活上的成功,既是高燕定個人家庭的幸福,也是他交給千家萬戶的一份答案:因為,《人生設計在童年》的核心內容就是高倩成長的經歷。高倩成功,證明了高燕定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成功,也是給千萬接受高老師教育思想的家長和孩子們的一份保證書。天下父母,誰不想擁有一個高倩那樣的女兒?天下學子,誰不想像高倩那樣先進哈佛,再讀哥大,進入世界頂級機構工作,從事自己最愛的事業呢? ——真格基金創始人、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
整整十年了,《人生設計在童年》這部書放在我書架的最頂端,它猶如一束光,照耀著我們全家一路走來的親子之路。送兒子去哈佛讀書的前夜,驀然回首,我忽然發現,它其實不是一部書,而是一門生命的哲學。 ——著名旅美文學評論家、哈佛媽媽陳瑞琳
●人生路,單行道,設計好,再出發!
獲獎信息
2006年全國十大親職教育圖書
目錄
一、人生設計在童年
1.人生設計在童年
2.美國孩子都自由發展嗎
3.提倡“早戀”
4.職業意識從娃娃抓起
5.素質教育和職業規劃
——始於6歲的美國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
6.職業發展三部曲
——自我認識、教育與職業、職業規劃
7.職業預備期要多長
——提出一個新概念
8.早期人生設計
——父母、孩子、教育者和社會的共同課題
二、目標與奮鬥
——從理想到必然
1.多姿多彩的基礎教育
2.綜合素質的“標準公式”
3.給她一個夢,點燃一把火
4.哈佛有什麼錯
5.愛好、能力、價值觀和發展
6.最佳化人生路線圖
7.訂好計畫、設計人生
8.探索人生目標的“捷徑”
——想成為→如何成為→準備好,成為
三、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
1.小女初到美國
2.一切從頭開始
——5歲,第一天,在美國自己上學
3.創造語言“交流”環境
——愛麗絲漫遊仙境
4.讓孩子給大人講故事
5.為孩子找好書
6.家長能教什麼
7.9歲背SAT/GRE單詞
8.音樂教育的意義
9.“放羊”和“開小灶”
——中西合璧
10.不要讓學校干擾教育
11.從小寫簡歷,產生巨大內動力
四、“超前”是成功的基礎
1.起跑早就開始了
2.讓孩子忙起來
3.“超前”帶來自信
4.10歲自學兩門大學外語
——幾歲開始學外語好
5.人人都是外語“天才”
6.該出手時才出手
——跳級不跳級
7.助長不拔苗
五、家長該當什麼角色
1.怎么當“兩面派”
2.全家克制愛好
3.該犧牲就犧牲
4.“合理”的高標準要求
5.為孩子創造機會
6.珍惜、欣賞孩子的成果
——從日記到出書
7.教孩子感恩
——給老師們“發獎”
8.讓孩子體驗艱苦
——一起“拓荒”,蓋房子
9.當好啦啦隊
六、走向社會,不做“井底烏龜”
1.走出家門長見識
——從天才少年中心開始
2.不做“井底烏龜”
3.暑假怎么度過
4.和大人在一起
5.做義工和打工
七、研究性學習
1.寫作帶動思考
——記錄尋根之旅
2.說教沒必要
3.讀書人要“讀書”
4.文學作品要“早讀”
5.論文——教育的核心
6.兩年幾十萬字都寫啥
7.研究能力的培養
八、疲於奔命的高中
1.對美國高中生的偏見
2.高中後兩年有多少事
3.耗時間的演講比賽
4.選美:另類挑戰
5.模擬美洲國家組織比賽
6.東方巡演之夢
九、追逐夢想,演繹人生
1.感受法律
2.體驗法律
3.走進法律
4.法學院的寶塔尖
十、尾聲
1.圓夢哈佛
2.大學不是目的地
3.準備再出發
4.父與女
5.哈佛爸爸沒話說
6.有意外也有驚喜
7.選擇和未來
附錄一:高中作文
附錄二:法庭上的終結辯論
——高中模擬法庭比賽
附錄三:一雙十一歲姑娘的眼睛/陳瑞琳
——讀高倩同學的新書《少女中國行》
附錄四:十一年級一個月日程安排
附錄五:美國《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