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建村年代不詳,相傳為清末,道光乙巳《膠州志》已有標註。名稱來歷含義不明。有說為姓任的開始在此為人看塋,發展成村後便叫任塋,後雅化為人榮村。
經濟狀況
解放前,人榮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大多數人以打長工、短工為生,民眾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土地承包,糧食單產達到了350公斤,全村總產量達到19600公斤。村民在上級的支持和指導下,建起了塑膠大棚。至今,已經發展到50多個,每個大棚收入萬元左右。村裡的人經常外出到壽光市、膠南市以及本市的先進種菜大戶學習,認真鑽研書本上的科學技術,並運用的生產當中去,上級農技部門,也經常來村里進行技術指導,現在,大棚菜種植已經基本成熟。尤其是沼氣大棚種菜技術,是生態環保型和循環經濟型。每個大棚建一個沼氣池,造價1000多元,可用15年,把作物秸桿、爛菜葉子、人畜糞便等作為沼氣原料,可產沼氣供照明和做飯用。每年可以節省四罐液化氣和照明電費,總計500元。沼氣殘液可作為肥料,可以節約化肥錢800——1000元。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循環經濟,避免了環境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村民為沼氣大棚編了個順口溜:“照明不用電,做飯不用炭,種菜省肥錢,產品無污染,黃瓜脆生生,聖女果兒甜,循環經濟興,農民笑開顏。”因此,這裡生產的蔬菜品質很好高,在市場上享有盛譽,有的品種已打入了北京、青島的超市,並受到歡迎。主要品種是聖女果(小小西紅柿),色澤新鮮,口味純正,酸甜可口,被人們當作高級禮品,饋送外商及親友。沼氣大棚種菜技術和生產的蔬菜品種,知名度很高,各種媒體都宣傳報導過,是鎮裡和市里農業生產的一面旗幟。人們種菜也得到實惠,收入逐年提高。
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全村共有運輸車輛4部,農用車5台,播種機12台,收割機2台,脫粒機3台,手扶拖拉機30台,有店鋪5家,3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於建築行業,全村年總收入179萬元。從種、運輸、收割、脫粒等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了水利配套改革。全村修建平塘一座,大口井2眼,機井四眼,80%的土地達到了旱澇豐收。在上級政府的支持幫助下,發展高效農業,建設了無公害冬暖沼氣大棚,安排了家庭婦女和剩餘勞動力,大幅度提高了農民收入。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4300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全會後,全村經濟快速發展,到2005年為止,農村養老保險達到50%,絕大部分村民辦理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5%。
村居建設
村子的東面是鎮裡的工業園區,西邊是同三高速公路的出口,北邊是九趙路,直達204國道的建設路就在村後,交通方便,得天獨厚。村裡的水源條件優越,村北和村東各有一座小水庫,水源充足。村莊的規劃合理、有序,街道寬敞,房屋整齊。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美滿,大步走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