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33年,約里奧-居里夫婦在第七屆索爾威會議上報告,某些物質在α粒子轟擊下發射出正電子連續譜。他們一直堅持研究這個現象,於1934年1月19日作了結論,並向《自然》雜誌寫了一則通信。這封信證明了就是居里夫婦通過實驗證明了人工放射線的存在。
原理
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通過裂變反應堆和粒子加速器製備。前者,中子引起重核裂變,從產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或利用反應堆產生的中子流照射靶核而成為放射性核素,它們大都是豐中子核素,具有β-放射性;後者,加速帶電粒子轟擊靶核反應產生放射性核素,它們往往是缺中子核素,具有β+放射性。核素已超過2000種,絕大多數是人工放射性核素,達1600多種,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中有著廣泛的套用。意義
人工放射性的發現,為人類開闢了一個新領域,開啟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套用。從此,科學家不必再只依靠自然界的天然放射性物質來研究問題,這也大大推動了核物理學的研究速度。
照射
由於放射性在醫學上的套用、核武器試驗以及核能利用等原因,人們除受到天然輻射源的照射外,還會受到人工輻射源的照射。人工放射性照射主要來自醫療照射、核設施運行、放射性同位素套用和核事故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