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

人子

人子是一部在起點中文網上連載的網路小說,小說進度已完結。作者是雲過風輕。

基本信息

人子

出現在聖經中

人子一詞一般在聖經里出現問問。
在舊約中“人子”通常是“人”的同義字。在新約福音書中,耶穌以“人子”自稱,表示自己是神所差來的拯救者(可10:45),並強調他所處的卑微地位(路9:58),和將來要顯現的榮耀(太25:31;可8:38)。

出現在漢語中

身為人子......這話表明了一種責任,每個人都是人子,百善孝為先,身為人子,最首要的必須做到的就是孝順父母。

同名巴拉圭小說。

內容概要


奧古斯托·羅亞·巴斯托斯主要作品之一,作於1959年。1984年曾有呂晨的中譯本出版。
《人子》全書分為九章,標題是“人子”,“木頭和肉體”, “車站”,“遷徙”,“家”,“聯歡,“流放者”,“使命”和“從前的戰士”。第一章以“我”回憶的形式主要介紹獨裁者弗朗西亞的一個奴隸的兒子——馬卡里奧老人的故事。接著,通過老人的講述描繪了伊塔佩村的發展史。馬卡里奧的父親本是獨裁者弗朗西亞的僕役,只是由於馬卡里奧拿了 元首的一枚金幣而被趕回伊塔佩村。隨後,在“我”和幾個村童的一再要求下,”馬卡里奧講起他的外甥加斯帕爾·莫拉的故事:加斯帕爾是個會製做吉他的琴師,“人們從很遠的地方到這裡買他的樂器,而且從不跟他討價還價。因為他不是吝嗇鬼,他留移買材料和工具的錢之啟,把剩餘的錢全部分 給那些比他更窮的人。他替那些被大火、冰雹和蝗蟲毀掉莊稼的農夫償還債 務,他為那些孤兒寡婦購買衣服和食物。孩子們擠在他的作坊里看他幹活。 他教那些有興趣的孩子作木工和唱歌。他建造了學校..”總之,加斯帕爾·莫拉是個為民造福、受人愛戴的好青年。但是,他不幸得了麻風病,為了不把疾病傳染給村民,他悄悄躲進山里去了。他的夫蹤引起人們的震動,紛紛進山求他回家。他婉言謝絕了大家的好意,不久便死在一條小溪旁了。為了紀念他,村民們把他主前雕刻的基晉像搬回村中的教堂里,但遭到神父的反對。於是,大家決定把聖像豎在村旁的山頂上。第一章以馬卡里奧之死而告結束。
第二章主要講述阿列克賽·杜布洛夫斯基的故事。薩普開村來了一個外國人, 村民們對此議論紛紛:“他不是一個一般的流浪漢。我看他是從某個歐洲國家逃出來的大官。”“這是個特殊的人……”“這是個神秘的人……”但 最了解情況的人是鎮長阿塔納西奧·加爾萬,此人從前是個發報員,1912 年 3 月1 日,當農民起義軍準備從薩普開出發去攻打首都的獨裁政權時,發報員阿塔納西奧·加爾萬把行動計畫秘密地通知了政府控制的兵營。事後,他 被提升為鎮長。他經過調查,知道阿列克賽·杜布洛夫斯基是個俄國僑民,據此,神父推測,這個俄國人是因為“逃避布爾什維克黨人的革命,才來到巴拉圭的。有一天,掘墓人的女兒馬麗亞·雷加拉達得了急病,多虧了阿列 克賽及時給她做了手術,她才得救。此事迅速傳開來;村民們開始改變對阿列克賽的看法:“懷疑、嘲弄和流言蜚語漸漸變成了尊敬和敬仰。誰也不再
說他的壞話了。”但是,幾個月之後,馬麗亞·雷加拉達發現阿列克賽砍壞 了基督雕像,甚至粗暴地姦污了她,她不明白“為什麼會發主那一切。她當時不知道,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
第三章講述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穿 新鞋去首都上學的故事。登上火車以後,通過“我”和乘客的閒談,介紹了鐵路沿線的風光和一些趣聞逸事,比如:列車上的乞丐和小偷,新婚夫妻,莊園主等等,特別是乘客不得不在薩普開鎮過夜時對當年農民起義的回憶。
第四章主要介紹馬黛茶園主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僱工們實在難以忍受那非人的待遇,便千方百計地逃走。可是,“沒有任何人能夠逃得掉。”“連孩子也逃不過於彈、砍刀和繩索的懲罰。”這一章著重描述了新婚不久的卡西亞諾和納蒂夫婦如何被招工潮捲入茶園後來又如何不堪壓榨與侮辱而逃亡的。第五章介紹卡西亞諾和納蒂僥倖逃出茶園後在一輛破車廂安家的故事並且通過這輛車廂再次回顧了1912 年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過。第六章講述了政府騎兵隊對一名政治流亡者的追捕,村民們巧妙地掩護了他,尤其是馬麗亞·雷加拉達給流亡者幫了大忙。
第七章“我”由於支持游擊隊而被判刑,他在集 中營里目睹了反動政權對政治犯的迫害。在服刑期間,玻利維亞對巴拉圭發動了入侵。囚徒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表示抗敵的要求。面臨玻利維亞侵略 者的威脅,巴拉圭軍事當局只好答應了犯人們的要求。於是,“我”被編入
正規軍,開赴前線作戰。第八章通過士兵克里斯托瓦爾·哈拉駕駛卡車往前線送水、食物和藥品的經歷,揭露了巴拉圭軍隊內部的黑暗與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最後一章,講述了戈伊布魯兄弟從前方回到家鄉後懲罰惡霸鎮長 梅利頓·伊薩西的故事,從而說明戰爭教育了人民,廣大民眾開始懂得“必 須為這種可怕的人吃人的不合理現象找到一條出路。”

作品鑑賞

《人子》以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之間的格蘭查科戰爭為背景,描述了巴拉圭人民為這場戰爭做出的巨大犧牲。作者當時是一名新聞記者,參加了這場戰爭,耳聞目睹,親身體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在這 場戰爭前後,作者對人民民眾的悲慘處境有著深刻的了解,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創作《人子》的基本索材。本書的結構就是為奉現這兩個方面服務的,因此作品中沒有一個主人公是貫徹始終的,也沒有一個中心事件統率全書的布局是散式的,即由多個人物故事組成,而每組故事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從表面上看,這種謀篇的辦法似乎有些散亂,容易使讀者感到頭緒難覓。但是,僅就每一章而言,無論人物還是故事是十分完整的。待讀完全書,讀者 眼前便出現了一幅完整的畫面,每個人物和故事在全局中的地位也就分明 了。這種散文抒情詩式的寫法還有一大特點,即:作者把敘事、寫景、議論和心理描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比如:“我”乘火車去首都時,書中是這樣 寫的:“小山飛速地向後面跑著。我想,那是由於基督在縱馬飛奔。它終於消失在隨著列車的賓士而轉動的綠色植物背後,這些植物像一個笨重的大陀 螺,在鐵軌的抽打下轉動著。這時我才注意到坐在對面座位上打盹的一個人。 我好容易辨認出他是人。因為陽光和著大量灰塵從車窗灌進來,只有從塵土的另一面才能看得清楚,那是一個消瘦的外國人。他既不象波蘭僑民,也不象戰前來這裡建工廠,戰爭開始後返回祖國的德國人。但是,很明顯,他是一個外國人。由於兩條腿無法伸直,他只好蠟曲在硬邦邦的木椅上。他的膝蓋幾乎觸到了對面的座位,因此達米亞娜無法靠近車窗。從氈帽下面露出他一 縷縷象玉米槽上吐出的纓子一樣的淡黃色頭髮。衣服和靴子都很舊。他的粗呢外套放在腿上。口袋裡裝著一本磨破了邊角的藍皮書,封面上有幾個金字,但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襯衣緊貼著身子,突出的肋骨顯得格外清楚,當他在座位上更換姿勢時,天藍色的眼珠在由於團倦而腫脹的眼瞼下閃閃發光。陽光照得他難受,於是他抬手關上滿是泥土的百葉窗,又局促不安地蠟 縮在布滿陰影的角落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羅亞·巴斯托斯在文學 語言方面的創新。巴拉圭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但是下層百姓大多講瓜拉尼印第安土語,為了使作品更生動、逼真,富於印第安民族的鄉土氣息,羅亞·巴斯托斯巧妙地將方言上語糅進了西班牙語之中。對此,烏拉圭著名文 學批評家安赫爾·拉馬指出:“直到現在這個時代,在語言方面,在使用自 發的民間口語方面才出現一次巨大的飛躍,那就是作家深入到作品人物的語言中去……最能向我們表達這種變化的是這樣一些小說家,他們已從當地語言中“走”了出來,而“進”入了西班牙語。具體他說,羅亞·巴斯托斯 的情況便是如此,為了找到一種相應的西班牙語來表達講瓜拉尼語的人物的經歷,他曾遇到過不少難題。但在他的長篇小說《人子》中,終於找到了一種辦法:“西班牙語和瓜拉尼語交替使用,在西班牙語行文中間插入瓜拉尼語詞句,努力使兩種語言在敘述過程中融合起來。”
此外,從不同角度描寫 同一事件也是羅亞·巴斯托斯的常用手法,比如,1912 年農民暴動這一事件就多次出現在前五章之中,但描寫的角度是不同的,在第一章里,這次暴動是這樣被提及的:“最後一支游擊隊在塞羅科拉打了敗仗,馬卡里奧是從那場大屠殺中復 活的拉撒路。”這裡描寫的重點是馬卡里奧,但讀者會從此處提出問題。第二章一開始便提起這次暴動:“村裡的男人已經不多了,因為那些沒有被炸死或者沒有在隨之而來的砍頭和槍殺中喪主的人,都已飄零於異鄉。磚瓦場 已杳無人跡。誰電沒有留下來,因為所有的工人都參加了那次暴動。”但是, 這是為俄國人阿列克賽的出場做鋪墊的。讀者則從這個角度了解了農民暴動。第三章里,作者再次提起這次暴動:“他正在講述那次暴動的故事。滿載革命者的列車要完成一次突然襲擊的任務。政府軍從帕拉瓜里開出一輛裝著彈藥的機車,在這個車站把革命軍的列車炸毀了。”這一次是由一個莊園主的口中說出的,從而反映了不同階級的人對暴動的不同看法,第四章里,從茶園工人的角度提起暴動:“1912 年農民起義被鎮壓之後不久,工業公司的代理人利用起義者逃亡和居民遷徙的機會,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僱工。” 這種多角度描寫的手法,由於在不同章節的多次重複,因而可以給讀者留下 強烈印象,其藝術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綜觀《人子》全書,它的特點可以歸納成這樣一旬話:思想鮮明,形式簡練,語言生動。

電視連續劇《人子》

簡介

一個家境貧寒但聰穎勤奮品學兼優的大學生,當他在計算機學科上正滿懷信心地攀向新的高峰時,忽然得知自己的母親——一位鄉村民辦國小教師因長年勞累患了嚴重的尿毒症,他便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奮力挽救母親垂危的生命。這個二十來歲的青年學生以驚人的勇氣承擔了母親全部的醫療費用。他獻血、打工、到醫院徹夜守護病人、為教授做試驗助手、打掃女生廁所……凡是能幹的他都盡力地乾,以頑強的意志頂住了各種嘲諷、冷漠和誤解,從一次次的絕望中尋找希望,寧願自己嘗盡人世的辛酸苦楚也絕不放過救活母親的一線生機;寧願犧牲自己的一切歡樂也絕不鬆懈對母親應盡的一分職責。兒子對母親的深情熱愛和永恆的依戀這種人類共有的普遍的情感,在這顆年輕的心靈里升華為一種神聖的責任感而迸發出一種偉大的力量。一個平凡的青年就這樣以他的愛創造了一個感天動地的奇蹟。
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事跡很快在校園裡傳開,他的愛心不但深深地感染了周圍的同學們,而且幾乎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許多青年人生態度的改變;同時也在更大範圍感染著同他有過接觸的社會上不同職業的人們。為他母親看病的醫生感動了。醫院的院長在深夜查房時發現這個青年在加班守護另一個病人,他強力支撐著極度疲勞的身子,甚至用膠布貼住眼皮,坐在病床前加緊準備第二天的學業。院長受到感動,主動在會議上提出減少他母親住院的費用。一個個體書店老闆得知他是為母親而奔波的青年時,竟不忍心收他的錢,慷慨地送給他一部外文字典。在他的赤子之情的感召下,人類最純潔真誠的情感在人們的心中被喚醒了,一切具有人子之心的善良的人們也都熱誠地分擔他的困苦,紛紛向這位危難中的母親伸出了援救之手。

評論

這是90年代發生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學裡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京電視台根據這個故事拍攝的8集電視連續劇《人子》。
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電視劇。看過它的人,不論是經歷過人生艱辛的年長的觀眾,還是初涉人世的年輕人,都被它感動得落淚,喚起強烈共鳴。這是因為它既表現了深摯的母子之愛,又昂揚著時代的激情。它以“為愛而獻身”這個激動人心的主題,把觀眾引向崇高的精神境界。
這又是一部引人沉思的電視劇。觀眾從王自力貧寒的家庭中,不但深切地體驗到在面對危難時親人們在精神上的互相依託,親情的偉力和無價;同時也強烈地感受到我們民族精神道德的深厚傳統,象一個無形的柱石有力地支撐著這個小家。觀眾從對一個家庭命運的關注擴展到了校園,擴展到了社會。觀眾從王自力悲歡交織的人生故事中看到了同學、師生、朋友間的真摯動人的情誼,以及社會中相識和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的誠摯的同情、關懷和無私的援助。觀眾在受到情感的震撼和思想的衝擊時,不能不引發對現實生活、社會、家庭,乃至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多方面和深層次的思考。

人物形象

《人子》這部電視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富有時代特色、個性鮮明的當代大學生新的藝術形象。王自力的性格中包含的豐富的現實內容,在他為母親的生命頑強奮鬥的整個過程中,體現出的道德、情感、意志、品格和才智,表明新一代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在民族文化的薰陶和現代科學的培育下建立起來的精神人格、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都遠遠不是傳統的倫理觀念所能概括的了。王自力性格的美正在於民族美德和現代意識的完美結合。王自力熱愛他的母親,為母親做出自己的犧牲,不完全是出於血緣關係上的親子之情,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盡兒女孝道”,而是因為他最懂得他的母親——一位民辦教師的生命價值。王自力從小就接受母親嚴格的品質教育和良好的文化教育,貧寒的家境養成了他樸實無華、不慕虛榮的生活態度,磨練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刻苦精神,增強了他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他為人誠實熱忱,樂於助人,但從不向別人要求幫助,他靠自己努力克服一切困難。他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連年獲得獎學金,在現代尖端科學的學習上是大學生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這樣一個優秀的青年的確閃耀著我們時代的光彩,寄託著我們祖國的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王自力既是人之子,更是時代之子和祖國之子。
王自力的母親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格高尚的老教師。當她知道自己患了重病以後,她對生死一直抱著冷靜和理智的態度,她不願丈夫和兒子為她受苦,更不願加重社會的負擔。她一直不知道兒子為醫療費付出了何等大的心血,直到有一次她聽說兒子因為遲到耽誤了參加高校計算機比賽時,重病中的母親生氣了,還象以往一樣嚴厲地訓斥了他。可見她對兒子學業的要求多么嚴格。當王自力把打工積攢的三千元壓在枕下,恰巧與寢室里另一個同學丟失的錢數目相同而遭到了同學的懷疑時,病床上的母親偶然聽到這件事,卻極其平靜他說:“我最了解自力,他絕不會拿別人的一分一毫的!”這句平平常常的話既表現出一個母親對兒子品質的信任,更表現出一個教師的自信。是十分感人的一個細節。這一對母子在人格的培育上彼此滋養互相尊重,兩個生命早已緊緊連在一起,在母子之愛中灌注了新的時代內容。王自力對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為培育人才奉獻了一生的母親的尊敬、熱愛和深刻理解,使他為母親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動。他的行動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堅定的思想信念作為基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如果說這部電視劇在人物描寫和主題把握上還存在某些弱點的話,我認為正是充盈在母子之愛中的這個新的內容表現得還不夠鮮明突出,而過多地通過周圍的人們稱讚王自力為“當代孝子”,淡化了這個形象更豐富的時代意義。
這部電視劇還由於生動地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場景而充滿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這也是它的藝術特點之一。它使我們看到了一群各有特點的當代大學生的生動形象,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理想,各自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沈躍偉,靠父親的錢財“瀟灑走一回”的駱駝,“電腦發燒友”何也,“傳銷明星”孫文達,“鐵桿球迷”高明,還有愛慕王自力的才華,準備同他一起出國深造,後來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幻想破滅的女友楊青青,以及熱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女孩麥子等等,這一群活潑可愛的青年,帶著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在時代的潮流中成長著。他們奏響了青春的鏇律,展現了時代的風采。
《人子》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我相信它將會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特別是會引起廣大青年觀眾的興趣。王自力這個富有啟示意義的當代青年形象,將會使他們得到感悟,並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北京電視台《人子》

主演:栓子
北京電視台拍攝的《人子》是一部描寫當代大學生生活的電視劇,講述了一個“學子救母”的撼人心魄的故事。北方大學學生王自力的母親患了尿毒症,救母換腎需要二
十萬元醫療費。母子情深,這位“當代孝子”同父親一道擔負起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辛,他做家教、掃廁所、看護病人、賣血……為救母親籌集費用。最後他要退學把自己“賣”給一家小公司。面對校長的極力挽留,他含著眼淚喊出:“我首先是一個兒子,我要救我媽……”學校、社會、同學震驚了:“王自力不能沒有母親,我們不能沒有王自力”,大家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近日舉行的觀摩會上,大學生、有關專家對這部電視劇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該劇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部思想性強、藝術品位高、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優秀之作

北大師生反響強烈

由北京電視台編導的八集電視連續劇《人子》近日正在北京電視台重播。當年由《北京青年報》一則報導引出的故事,經過編導們的精心製作,終於搬上了螢屏。當年報導中的主角,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本科生吳賽俊,正是根據他的事跡,編導們製作了這部反映當代大學生生活的連續劇,電視劇中的大量鏡頭,也都是在北大攝製完成的,因此,《人子》的播出,引起了北大師生的極大關注,也在師生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法律系研究生馬捷同學說:“藝術作品要反映社會的主流,達到鼓舞人心,啟迪人靈魂的作用。王自力,人如其名,遇到困難,自力、自強、奮發向上,看後感人至深。他所表現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親情,是一種孝道,是責任感。推而廣之,他奉獻給社會的是至誠至真的責任,這種責任正是我們今天要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心是多方面的,她包含在社會、學校、朋友、同學等一系列有關的環境之中。”
政治學系的王海明同學說:“我自身的經歷也十分坎坷,所以看片時也格外動情,心境同別人不太一樣。我希望對於我們這樣的貧困學生,一方面我們自力更生,堅持學業,堅持生活,一方面希望社會能夠關心我們,能夠使我們的選擇的環境改善一些,從而更好地回報社會。”
物理系的劉菲同學說:“我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第一大主題就是:怎樣學會生存?從我的自身經歷來說,普通家庭供養子女讀大學的艱辛,使《人子》顯得格外真實。當從今年開始,我的生活費不得不自理時,就能十分深刻地體會此中滋味,這種事例太多了,也太真實了。‘我們可以忍受各種艱苦,而我們最害怕失去的是母親。’生命是寶貴的,她一去不復返,我們不可能接受把學業建立在父母含辛茹苦,乃至犧牲生命的基礎之上。人一定要勇敢,《人子》更激勵我們繼續生存和鬥爭的勇氣,不要放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