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過渡論人口過渡論">
人口過渡論也譯作人口轉變論是指是一種根據西歐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的歷史資料,這人口發展過程作出階段性劃分和經驗性說明的理論。相關介紹
歐在近200多年間,人口出現急劇的變動。西方一些學者,根據實際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提出各種人口發展階段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諾特斯坦本世紀50年代的“人口過渡論”。人口過渡論把人口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各年之間的變動也比較大。從長期來看,人口在此階段增長很慢。人口在農業豐收與無論爭的和平時期其數量就增加;在戰爭、災荒和瘟疫四起的年代就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平均都在百分之35以上。人的平均壽命也比較低。
第二階段:此階段人口急劇增長。由於死亡率下降而使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提高。出生率在此階段仍然像第一階段一樣,維持較高的水平。在此階段,新的技術使食物供應穩定增長,某些疾病得到控制,結果使死亡率出現明顯的下降。
第三階段:由於醫藥衛生與農業技術的進一步改善,使死亡率在此階段進一步下降。因為出生率仍比死亡率高,所以人口仍繼續增長。然而,在此階段,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差距減小了,人口的增長率比較適中。在這個階段中,社會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家庭結構由多子女的大家庭,向少子女的小家庭轉變。
第四階段:人口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大體相等,人口的增長接近於零。
應當注意的是不僅在各階段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長率不同,而且人的平均壽命自第一階段起逐步增加,到第四階段,人的平均預期年齡多接近或超過70歲。
為了說明人口過渡論,可從英國的人口變化中得出具體證明。英國在18世紀以前(處於第一階段),有些年人口增加,有些年人口下降。在1066年,諾爾曼人入侵時英國大約有100萬人。但在700年之後,英國的人口僅有600萬人。
在英格蘭,出生率和死亡率各年有很大變動,但多年的平均值仍>35‰。在14世紀,英國的人口由1250年的400萬下降到1350年的200萬。人口明顯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黑死病(腺鼠疫)和饑荒。在18世紀40年代,人口又一次急劇下降,這是由於農業多年歉收造成的。1750年以後,英國人口進入第二階段。當時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40‰。到1800年,出生率是34‰,但死亡率迅速降到20‰,這50年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開始時期。這時期的食物供應和公共衛生措施得到改善,所以死亡率下降。第二階段一直延續到1880年。在這125年間,人口從600萬上升到2600多萬,平均年增長率達14‰。
第三階段自1880年開始,其出生率為33‰,而死亡率為19‰,比1800年都只低1‰。在1880年以後,死亡率由19‰降到1920年的12‰,出生率降得更快,從1880年的33‰降到1930年的18‰和1970年的12‰。在1880-1970年間,人口從2600萬增加到4900萬,每年增長4‰。
從70年代早期開始,英國已進入第四階段。70年代英國人口只增加100萬。1982年,死亡率是12‰,出生率是14‰,平均每年人口的增長率成為2‰。可見,英國從1750年開始過渡到進入第四階段共經歷了220年,人口從600萬增加到4900萬,淨增4300萬,接近7倍。出生率與死亡率從40‰下降到14‰和12‰。
人口轉變論主要依據人口統計歷史資料的兩個基本數據:
(1)生育率和死亡率在傳統社會高,在現代社會低;
(2)任何現代社會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都經歷了由高到低的轉變過程。儘管這兩上事實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會以不同的形式發生,但是人口的轉變卻是具有普遍性的
相關詞語
諾特斯坦本 | 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