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簡介
德國“鷹獅”——亨克爾He-177轟炸機二戰中,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沒有什麼作為,唯一成批裝備的重型轟炸機只有亨克爾公司研製的He-177,但該型機卻由於本身問題多多被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研製的最不成功的作戰飛機,不但產量很小,而且多數從未投入過實戰。
研製概況
1936年,德國空軍提出了一個“轟炸機A”的需求報告,要求發展一種新式重型轟炸機,對該機的性能要求是最大平飛速度達到540公里/小時,在攜帶2000公斤炸彈時航程達到6700公里,並把這項工作交由亨克爾公司來做。次年6月,德國空軍部又命令亨克爾公司執行1041計畫,即研製性能更好的重轟炸機He-177。亨克爾公司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以海因里希·赫特爾為首的設計小組,並指派西格弗里德·甘特擔任首席助手。不過,當時德國空軍部和航空技術局(RLM)除了要求重轟炸機航程遠、載彈量大外,還要在保持水平轟炸能力的同時,具備以60度角進行俯衝轟炸的能力(由此He-177也獲得了“大型斯圖卡”的稱號)。時任納粹德國航空技術局局長的恩斯特·烏德特甚至認為沒有俯衝轟炸能力的轟炸機根本就不值得生產。事實證明,這項決定是非常愚蠢的,不但使研製進度大大延遲,而且種下了日後He-177存在眾多技術問題的先天缺陷。
1939年11月19日,原型機He-177V1在雷赫林試飛基地進行了首飛,但是只飛行2分鐘就著陸了,原因是發動機油溫過高(發動機過熱後來一直是He-177的最大問題)。出於戰爭需要考慮,德國空軍顧不得He-177還在試飛,並且存在許多問題,很快就與亨克爾公司簽訂了生產契約。契約規定,從1940年夏開始,亨克爾公司每月要向德國空軍提供120架He-177重型轟炸機。但是,德國工業原料嚴重缺乏的現實使戈林在1940年2月9日下達了嚴格節約的命令,禁止研製短期內不能完成的項目,現有的原料要用來生產在實戰中取得戰果的機種,要把“儘可能多的飛機儘快地送到前線去”,原本在戈林眼中就不太受重視的He-177前途一下子黯淡了起來。加之德軍在西線戰場上節節勝利,德軍大本營上下充滿了樂觀氣氛,許多人都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再給空軍添置什麼新機種,已經晉升為空軍上將,並成為德國航空工業生產總負責人的烏德特也因此下令推遲了He-177式飛機的成批生產。
可是德國人沒高興多久,不列顛空戰的失利無情地暴露了德國空軍的弱點,而隨後英國戰略轟炸機對德國本土的空襲更加重了德國空軍的憂慮。於是,He-177又回到了德國空軍的視線,於1942年開始重新生產,但已經晚了整整兩年。更要命的是,德國空軍依然熱衷於進行直接支援和戰術轟炸,對戰略轟炸只是出於簡單報復心理,而並沒有像英、美兩國那樣做出一個系統的戰略計畫,所以注定He-177的命運不會有大的轉機。
▲問題“鷹獅”
客觀的說,He-177的技術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整體結構配置也不錯,其機身為長筒形;機翼為全金屬懸臂式中單翼,機翼上有加熱除冰裝置;起落架為可收放式後三點起落架,主起落架為雙輪,向內摺疊收入機翼,後起落架為單輪,向後收入機身尾部,所有起落架的收放均由液壓操作。
該型機最獨特的地方是其發動機配置與眾不同,這也是德國空軍對重型轟炸機能進行俯衝轟炸逼出來的。為了滿足軍方的要求,亨克爾公司在設計上採用了甘特的設計方案,就是安裝雙聯動耦合發動機。這種方案就是用前後或者左右排列的兩台發動機來驅動一個螺鏇槳,使四發的重轟炸機從外形上看就像是一種雙發中型轟炸機(這種構想早在外形古怪的He-119上就試驗過,但在眼看要試飛成功時,因He-119停止研製而放棄),從而滿足軍方提出的高速以及能進行俯衝轟炸的要求。另外,為了該機能更好地進行俯衝轟炸,設計人員還對He-177的機體結構做了加強,並在原型機上加裝了俯衝減速板,同時還在機翼上安裝了幾乎和機翼同等長度的福勒式副翼(平尾上也安裝有很長的福勒式副翼;在俯衝轟炸時既可以充當俯衝減速板,而且還可以減少著陸速度及距離)。
儘管經過這番努力,然而He-177卻一直不能完全達到設計標準,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雙聯動耦合發動機的可靠性非常差。He-177採用兩台戴姆勒·賓士DB606發動機(每台DB606又由兩台DB601A/B倒V字形12缸活塞式發動機耦合而成)來驅動兩個直徑達4.5米的四葉螺鏇槳,但是這種發動機一直問題不斷。在亨克爾公司製造的8架原型機中,就有2架因為發動機著火而墜毀(分別為He-177V4和He-177V5);其他幾架也經常出現空中著火或
發動機過熱問題。因此,人們戲稱He-177為“空中打火機”。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還是出在發動機雙聯動耦合布置上。首先安裝雙聯動發動機的機艙空間本來就非常小,而起落架的液壓裝置還必須硬擠在裡邊,結果導致液壓裝置漏出的液壓油一接觸到灼熱的排氣管就燃燒起來;其次是回油泵太大,當飛行高度超過6000米時,油就會產生空泡並且起沫,從而導致潤滑失效;第三是高壓噴油泵的泄漏。此外,發動機的位置離機身太近,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防火隔層;各種電氣線路之間靠得太緊等都增加了發動機空中起火的危險。在服役期間,發動機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此外,另一個重要問題出在它的四葉螺鏇槳。由於這兩個螺鏇槳是互相反轉的,其用於空轉聯動裝置經常產生轉動力矩振差,從而導致曲軸失效。在實際使用中,至少有7架預生產型He-177A0由於起飛事故而嚴重損壞,原因就是難以控制機體的強烈搖擺。
此外,He-177還存在機體過重、不明原因的振動(He-177V2原型機就由於異常振動而空中解體)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設計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加大尾翼、增裝發動機空氣冷卻系統、提高尾輪的著陸緩衝能力等,但是由於起初的設計指導思想有誤,所以這些措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He-177的機載固定武器由於型號和執行的具體任務不同而在數量和口徑上有較大區別,起初設計人員想全部採用遙控機搶,但是發現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最終放棄,轉而大部採用了相對可靠的人工控制方式炮塔。
▲家族系列
He-177系列重轟炸機總共生產了1094架。與其它型號作戰飛機相比,這個數字是非常少的。別看產量不高,He-177的發展型卻不少,不過其中許多都沒有投入正式生產。
He-177V:原型機,總共生產8架。
He-177A-0:預生產型,1941年11月首飛,共生產35架,其中大部分由阿拉杜公司生產。與原型機相比,進行了許多改裝,如機頭安裝了有機玻璃,內設5個乘員座位和一個MG81Z型7.92毫米機槍座。機載固定武器是在機頭下方炮塔前部安裝了1門MG FF型20毫米機炮,後部安裝1座雙聯MG81Z機槍;在前機身上方炮塔內安裝1挺MG131型13毫米機槍;機尾安裝1挺MG131機槍。在這些武器中,MG81Z是毛瑟公司在MG81基礎上改進的一種航空機槍,它採用彈鏈供彈,射速達3000發/分,初速885米/秒;MG131是萊茵金屬公司於1938年研製的口徑13毫米的航空機槍,槍長1168毫米,重20.5公斤,射速930發/分,初速為750米/秒。此外,該機還將原來原型機上裝的俯衝減速板拆除,因為結構強度並不適於俯衝轟炸;但發動機易著火和起降性能差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在使用中,至少有25架He177-A0由於各種原因損失,剩下的則被用於航校訓練。
He-177A-1:第一種正式生產型,1942年3月服役,從當月至1943年6月共生產130架,全部由阿拉杜公司生產。該型機乘員為5人,發動機仍為兩台耦合而成的戴姆勒·賓士DB606,單台最大功率2700馬力。
該型有4種發展型,第一種是數量最多的基礎型R1;第二種是R2,它用一個轟炸位置取代了機頭下方炮塔後部的雙聯MG81Z機槍;第三種是R3,它在後機身下方加裝了1座遙控動力炮塔,內裝1挺MG131型13毫米鏇轉機槍;第四種是R4,它在機頭下方炮塔後部用1挺MG131機槍替代了雙聯MG81Z機槍,並在機頂炮塔內裝了1挺MG131機槍。
R1型翼展31.44米,長20.40米,高6.39米,翼面積102平方米,空重168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31000公斤,最大速度51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430公里/小時,翼載荷304公斤/平方米,實用升限7000米,航程5600公里。武備為機頭處1挺MG81機槍,機頭下方炮塔前部1門MG FF 20毫米機炮,後部雙聯裝MG81Z機槍,前機身上方炮塔為1挺MG131機槍,機尾為1挺MG131機槍。其中MG81Z型機槍每挺備彈2000發,前機身上方炮塔MG131備彈750發,機尾MG131備彈1500發,MG FF備彈300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