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
今年4月9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發表了“亞洲經濟倍增構想”,即動用貿易保險、貿易信貸和政府開發援助(ODA),幫助東亞構建物流大動脈,普及環保產業,力爭到2020年實現亞洲經濟倍增,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確保為日本提供400萬人就業。
具體內容
照此構想,日本將與亞洲諸國分享其在高度增長期的成功經驗,通過在亞洲廣泛的區域擴充鐵路、港口、電力等基礎設施,實現未來10年翻一番的目標。為此,政府不僅設立了負責具體實施、推進該項事業的機構“東亞東協經濟研究中心”(ERIA),並以之為母體,擬出台一份綜合開發計畫“路線圖”,而且,將投入總額為2兆(1兆=1萬億日元)規模的政府開發援助(ODA)及等額的貿易保險預算,以規避、分擔日本企業和民間資金的投資風險。
主要意圖
在世界市場急劇收縮的今天,日本顯然已難回到以往那種持續增長的軌道;而人口老齡化態勢的進一步蔓延,又抑制了對內需的期待。這種情況下,從外交上實現“亞洲復歸”的方向性調整,從而順應“亞洲內需”所帶來的機遇,雖不無“投機”之嫌,但應該說不失為正確的選擇。
日本的援助計畫及其亞洲戰略、石油戰略依然帶有日本特色,與東亞地區的整體性儲備機制建設還有距離,依然帶有“差別性分類的意識”和“主導地區秩序”的戰略動機,以及優先日本利益的“本位主義考量”。如,最近,日本經產省與中東產油國阿聯簽訂了“環保換石油”的“君子協定”,日本通過向阿聯引進太陽能電池汽車,並幫助建設市內充電設施,換取阿聯租用日本企業的石油儲備庫,作為向亞洲供給石油的儲運站,並承諾在發生石油供給緊急狀態時,優先對日本供油。而此次,日本承諾的是對東協部分國家——有計畫搞國家戰略儲備的泰國和印尼提供技術、人員援助,而並不是面向地區合作整體框架提供技術支持。
可以認為,麻生政府致力於在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方面,顯示出突破傳統保守思維的徵兆,這是日本自戰後外交、對外經濟前所未有的破例。
預期展望
構想的首倡者雖然是麻生,但具體細化、推進、實施,則不一定非得由日本政府主導。相反,把計畫從日本的現實政治中剝離出來,進而在“東協10+3”、東亞三國峰會、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國際機構的框架內,作為區域性經濟議題加以檢討、實施,反而令人感到更靠譜。
下一步,日本已經計畫幫助印度建設鐵路線,同時幫助西部東協地區,以及創建湄公河次經濟區的建設。 為此,日本政府不僅設立了負責具體實施、推進該項事業的機構“東亞東協經濟研究中心”(ERIA),並以之為母體,擬出台一份綜合開發計畫“路線圖”。
在發展格局上,中國對東南亞的開發是自北向南推進,通過發展瀾滄江流域,拓展到湄公河次經濟區。而日本則是從南向北推進。 這樣的合作無論對中國、日本還是東協都是有益處的合作,更應該促進合作,而非強調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