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秋紅

井秋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的傳承人。井秋紅十四歲時跟隨母親曹鳳英(已故)學習刺繡和曹氏香包製作工藝。二十四歲通過函授取得徐州師範大學“工藝美術”班大專文憑。

人物簡介

井秋紅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傳人,她在繼承傳統香包製作的基礎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一批帶有徐州漢代文化特徵的作品。她在學習中不斷發明創新,由過去一些吉祥圖案,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到現在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感的作品,例如反映徐州兩漢文化的系列紀念香包,反映全國人民迎奧運系列香包,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支持四川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系列香包,增加了香包的內涵。井秋紅的香包作品造型美觀、精緻,內裝有由十八種中草藥配製而成的香料,香氣四溢,戴在身上既可以驅毒避邪、防潮驅蚊、又能裝飾房間,淨化空氣。

尋訪非遺傳人

今天我們來到了位於創意68產業園的曹氏香包,一走到曹氏香包的店門口,我就已經聞到了從裡面散發出來的濃郁的中草藥的香氣,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的傳承人井秋紅。

見到井秋紅的時候,她正在給幾個香包藝人講授新一批香包的製作方法,她告訴記者,這批箱包是買家用來做旅遊紀念品的,代表著人家的形象,做的時候得格外認真,所以特別交代幾句。

曹氏香包第三代傳人井秋紅:因為所有的包沒有固定的模式,你想做一個心形的,你心裡就出一個心形的,你想做一個蝴蝶形狀的,你馬上心裏面就想蝴蝶是什麼形狀的。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的傳承人,井秋紅給人的感覺是一股子特別的韌勁,尤其是在製作工藝方面,各個環節不厭其煩,每一個香包要經過三層檢驗,尤其是縫製香包時,連手機都不能開。

井秋紅:這樣一個包做起來要兩個小時,所以一旦要開始做包,之前要把一些家務事處理好,心中一定要沒有雜念,把手機關掉。

之所以要求這么嚴格,井秋紅說,這傳統的手藝能夠走到今天不容易,靠的就是這份嚴謹和認真。

痴迷香包 辭職創業

作為家族手藝的第三代傳人,井秋紅從10歲起就跟著母親學做香包,當時的她一下就迷上了這些針針線線,長大以後,她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讓她魂牽夢繞的,還是香包。

井秋紅:當時我要辭職,我母親阻止了我五次不止,她說還是鐵飯碗,還是公家的飯碗好,說,這樣的沒有保證,說靠幾個廟會。

那時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辭職創業”還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但是因為這份喜愛,井秋紅還是這么做了。當時,香包這種民間手工藝品沒有什麼銷售渠道,靠的就是每年的幾個廟會,井秋紅就向親戚朋友借了幾萬塊錢,租了個店面,專賣香包。

井秋紅:當時我開了在徐州的第一家香包專賣店,那時候是在黃河花鳥市場開的,當時半年沒有賣一個香包,當時心裡也很急,那時候正是一些韓國和日本的工藝品衝擊中國市場,它們的製作都是比較工業化,比較精美一些,像咱傳統的手工藝品正趕上新舊交替,老年人已經不太喜歡了,年輕人還沒有接上。

不只是香包,當時不少傳統的手工藝品同樣遇到了這種情況,而更讓井秋紅著急的是,很多香包藝人紛紛轉行,香包行業後繼無力,眼看著走進了死胡同。

井秋紅:有些工藝比較複雜,製作周期比較長,而且它產生不了價值,因為製作周期長,價格就很高,很難被人接受,產生不了效益,所以慢慢地,她的徒弟、後代就不想學,因為養活不了自己。

用創新繼承傳統

但是,井秋紅堅持了下來,她開始思索:香包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怎么讓重新綻放魅力呢?

井秋紅:一定要保持它的傳統手工藝品,這個到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棄,但是它的顏色、形狀和色彩可以根據現代人的需求進行一些改觀。我就進行了大膽的一些改革和創新。

就這樣,原本固定、單調的造型慢慢被各種新的形狀所取代,單一的荷包香囊,演化成越來越多的色彩與組合。

井秋紅:製作了一系列的司機包,掛在車裡面的,像這種就叫“六六大順”,我們起的名字,就保他開車的時候一切順利吧,我們又發展了一些立體的香包系列,像這種,就特別適合帶到國外的,因為我們很多出國的留學生,包括公幹的一些人,特別喜歡帶這種體現咱中華民族特色的工藝品。

精美的做工,搭配流行的元素,再加上裡面幾十味中藥散發出的淡淡藥香,井秋紅的香包很快打開了徐州市場。由於香包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井秋紅又開始將香包向外推廣。

井秋紅:就是把一些人文風景繡在上面,比如說徐州的雲龍山,雲龍湖,就是這樣一些帶有咱徐州的地域文化的一些元素繡在上面,尤其那些海外華人,長期在外面的中國人,在外面一看到咱雲龍山特別有一種思鄉的情結。

現在的曹氏香包已經擁有員工100餘人,日產香包量1000隻以上,除了國內市場,還遠銷到美英法日韓等多個國家。

井秋紅:去年在世博會的時候,世博局選咱們的禮品送給四十一個館,作為端午節的禮品,構成了最具有代表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民間手工藝品。

生意好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香包、喜歡香包,這讓井秋紅非常高興,而更讓她興奮的是,孩子們也紛紛回到自己身邊學習香包技藝。

井秋紅:孩子有好多在外面找到了好工作,大學畢業了,反而辭掉了那邊的工作來幫我。

現在,井秋紅在徐州市中心給自己的香包開了個展示館,而且建立了專門的網站,希望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傳播的更遠。

井秋紅:要做成一個產業化,從人員體制上進行一些改革,包括多招一些補充技術力量,還有知識上的補充,招收一些大學生。

“徐州香包”香飄四海

小小的香包,做出了大文章,憑藉的是什麼?究竟這小物件中有著怎樣的魅力,歷經千年又是如何傳承發揚的呢?

香包在徐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著名的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里提到“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這表明漢代時期,香包的佩戴已經非常普遍。

徐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名譽主席姚克明:香包的全名叫做香荷包,香包的製作和佩戴,據目前的資料來看,起源於戰國,主要用於結婚,送禮,交友,家庭裝飾,和個人佩戴的裝飾。

徐州香包最初都是用高級錦繡製成,裡面填充各種香料,從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狀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

徐州市美術家協會 秘書長尹成:從文化這個角度來講,它的寓意,它的吉祥,和諧,幸福,它追求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過去掛在家裡,可以特別地給家庭增加一些氣氛。

經過唐宋的興盛,徐州香包慢慢具備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填充在裡面的香料開始由中藥來代替,這一點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徐州香包在全國各地香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徐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名譽主席姚克明:徐州的香包基本上都是採用中草藥配製的,現在外面的市場,有些人為了吸引觀眾,加上了科學的香料,當時聞起來確實香,但是時間不長就沒了,我們把這種香包叫做一日香。

優秀的文化,需要傳承,專家表示,在以前的民間藝術家眼中,“手工藝品”很少與“商品”這個概念畫上等號,而現在,像井秋紅一樣的民間藝人正越來越多,他們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革創新,用生產經營來助力文化傳承,而這正是非遺項目得以傳承,進而做大做強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