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後記
從事了這段歷史的研究工作,井岡山在我們的心中漸漸豐滿、高大起來,特別是一些歷史教科書以外的東西,讓我們感慨、激動、驚奇,有時,還有些許的悲憤。經過一段時期的準備,我們走訪了大批當年井岡山鬥爭的當事人,其中包括老將軍、老紅軍、老赤衛隊員,以及當年叱吒一時,後來卻默默無聞,甚至反遭誹謗和迫害的人。他們的回憶成了這本書最原始的素材。
就在本書行將付梓之際,我們再一次來到井岡山大井毛澤東舊居,當年毛澤東的房東和鄰居跟我們聊了很久。有一位老人說:“井岡山失守時,我被迫流亡外地,後來回來重建家園,在屋後的菜園裡翻土時,在不到半畝的菜地上,就挖出了十三具骸骨。這個地方,正是當年紅軍醫務所的遺址。”老人唏噓著說:“那個年代,孩子是嚇大的,老人是餓老的。”
另一位老人說:當年白狗子竄進大井,焚燒了大井的房屋,毛主席的!日居被燒得只剩了一堵彈痕累累的殘牆。白狗子走後,當地的老鄉用蓑衣、斗笠將這堵斷牆小心翼翼地遮起來,他們說,毛委員總有一天會回來的。
我們的寫作過程中,曾得到許多人的幫助,特別是江蘇人民出版社的花蕾同志自始至終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和熱心的指導。
作者介紹
饒道良,男,江西省遂川縣人。生於1967年2月。1989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現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研陳列室負責人,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吉安市作家協會會員,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研究、黨史研究、博物館研究和井岡山精神宣講。1990年至今,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論文和紀實作品100餘篇。在“井岡山鬥爭時期的黃埔軍校學生”、“井岡山紅軍學校”、“井岡山時期的糧食經濟政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經濟”等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著有《井岡山羅曼曲》、《血泊羅霄》、《革命搖籃——井岡山革命紀念地》、《紅綠輝映井岡山》、《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弘揚井岡山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紅色標尺——井岡廉政史話》、《歲月留痕——井岡山紅色標語選》、《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志》等。
李春祥,男,1943年3月出生,江西井岡山人。中共黨員,文博館員。1965年畢業於吉安師範。現任職於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研究室主任。江西省歷史學會理事。中國錢幣學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黨史學會、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昌陸學院、長沙政治學院校外政治教員。徵集整理井岡山鬥爭歷史史資近200萬字;徵集井岡山革命文物國家一級以下50餘件;撰寫井岡山1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調查報告;完成1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範圍的測定工程;多次參加博物館的改館工程;參加編撰中共黨史資料叢書《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徵集考證井岡山紅軍造幣廠及其工字銀元;制定博物館講解員培訓大綱,及多次向講解員授課;每年向香港同胞、國內觀眾授課宣講井岡山精神達80分批次計10000餘人次;獲省、地、市各種獎勵18次;個人名錄已收入《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出版主要著作:主編《井岡山精神研究》、《井博宣傳》;合著《井岡羅曼曲》、《王佐將軍傳》等10餘部;發表井岡山革命史論文、專題文章6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