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山西·朔州·懷仁縣
文化遺產名稱:五爺崗
遺產編號:Ⅵ-1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懷仁縣民間藝術協會
遺產級別:省
詳細信息
五爺廟位於山西五台山風景區萬佛閣,面積雖然不大,占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但因為內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現在建築多為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
坐東朝西這座兩層三檐歇山頂建築名為文殊殿,四角翹出,明柱圍廊,玲瓏剔透,很像一件內部鏤空的工藝品,在五台山眾多佛殿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三來,並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薩,取法號道明,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因為這段故事,所以其父親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薩的下首了。立於地藏王菩薩左右外側的5對塑像,統稱為“十殿閻王。”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人們通稱五爺廟。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傳說,這座龍王殿建於清代,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裡,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卷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殿三楹,由於地盤較小無法擴建五檐,但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