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針灸甲乙經》:“在帶脈下三寸;一曰在水道旁一寸五分。”《針灸大成》:“水道傍五寸五分”,《循經考穴編》:“腰胯罅中”。
解剖
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鏇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功效
調帶脈,理下焦。主治
古代記述:小腹痛,里急,陰疝,腰間痛,婦人下赤白。
近人報導:腹脹,子宮脫垂。
配伍
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針麻。
方例
痃瘕:氣海、五樞、氣門、足三里、三陰交。肩脊痛:五樞、背縫。
卵縮:五樞、歸來。
操作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附註
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素問•氣府論》王冰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文獻摘錄
《素問》:王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甲乙經》: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五樞主之。
《千金方》:主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