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天

五更天

五更天,是指後半夜3時至5時,天就快亮的時候。

基本信息

簡介

五更天五更天
古代把晚上把時作為一更,時作為二更,時作為三更,時為四更,時為五更。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到7時為卯時,上午7時到9時為辰時,9時到11時巳時,11時到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到3時為未時,下午3時到5時為申時,傍晚5時到7時為酉時,晚上7時到9時戌時,9時到11時為亥時。
舊時夜間計時法,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大約為兩小時。
五更是最後一更,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此時,夜光隱退,署色降臨,黑白交替,時光融合,雄雞高唱,百鳥爭鳴。旭日出東方,光芒彌大地。五更天,是一夜最黑的時候,也是最冷的時候。正所謂:夜眠人靜後,早起雞啼先。勤奮的人就是以這種精神求知、做事。
五更天也用來指讀書,語出“三更燈火五更雞”,形容人讀書用功。古代城鎮,通常在戌時一刻(19:12)關閉城門,寅正四刻(4:48)開啟城門。關閉、開啟城門,以鼓聲為號,關閉城門時鼓聲稱為“關鼓”,開啟城門的鼓聲稱為“亮鼓”。夜間派人巡城,前半夜、後半夜,各分兩班,以鼓聲為交班信號。四班巡城,共有三次交班,連同關鼓、亮鼓,共有五鼓。開班、三次交班、收班,是為五更。小城鎮,沒有鐘鼓樓,則敲擊銅鑼為號,因鑼聲刺耳,故五更也稱五驚。

引證解釋

天將明時。金元好問榆社硤口邨早發》詩:“瘦馬長途懶著鞭,客懷牢落五更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