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塵與法塵

是故在三界運行應以意根為先導,第八識才能變現流注諸法種子,若無意根先導作為第八識的俱有依,則第八識必定不運轉而流注諸法種。 如密嚴經卷三云:《《「第七末那識,應知亦復然,諸根『意』緣會,發生於五識,心法共相應,如是身中住。 」是故意根所緣的是第八識所變現之內相分真帶質法塵,所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其義在此。

問:睡著無夢時,五根接觸外五塵產生內相分五塵,能否說內相分五塵即是法塵?為什麼?

答:

睡著無夢時無前六識,如何有內相五塵呢?又睡著無夢時非是由五根接觸外五塵而所能產生內相分的,應是由意根的作意與思心所緣第八識的見分所為才能變現內相分法塵,非由五根之所能為,五根只是意識與前五識現起的俱有依而已。若五根緣五塵能變現內相分者,則有過失,如死人亦有五根為何無能有如是者呢?若能如是則死人應非名為死人也?因五根屬色法,非是能緣的心法,只有心法才能作為能緣的見分.

是故在三界運行應以意根為先導,第八識才能變現流注諸法種子,若無意根先導作為第八識的俱有依,則第八識必定不運轉而流注諸法種。如密嚴經卷三云:《《「第七末那識,應知亦復然,諸根『意』緣會,發生於五識,心法共相應,如是身中住。……根境『意』和合,薰習成於種,與心無別異,諸識從此生。……名相互相繫,習氣無有邊,一切諸分別,與『意』而俱起。……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為先導』。……『意繩』之所牽,眾生以流轉,八識諸界處,共起而和合。」》》如是經文,可知恆以意根為其先導,阿賴耶識才能流注一切法種子,令眾生在三界中不斷生死流轉者,皆是由於意根之遍計執性,而起作意及思心所,才能令阿賴耶識不斷流注諸法種子,若沒有意根末那識以遍計執性之作意與思作為先導,則阿賴耶識便不流注諸法種子。又《成唯識論》卷四云:「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故說意根若斷,則第八識無能在三界中運行,是為寂靜之涅槃。

復次《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云:「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之真義,來說明真識與現識的關係。此乃喻真識阿賴耶識像明鏡一般能持顯諸色像,能變現出內外相分,而現識──意根──所出現的地方,就會促使諸法在阿賴耶識心體上出現;猶如光影映照在明鏡上時會使色像出現在明鏡上一般,末那識猶如光影,以剎那剎那作主之決定思,而促使阿賴耶識現起六塵諸法。由於末那識具有促令真識轉現相分境界之作用,此故名現識;如是現識之作用,乃末那識之所為也

又《楞嚴經》卷一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是故五無心位中──睡眠無夢(眠熟)、無想定、滅盡定、正死位、悶絕中意識已斷,但意根仍緣藏識所生內相分法塵,否則即無法從睡眠、悶絕中甦醒、定中出定、正死位中捨身。六識之見聞覺知心縱然滅了,猶有意根緣法塵分別影事。而意根所緣的法塵謂真帶質法塵,五塵是性境,意根不能直接緣性境外五塵, 但意根為緣外境時會以作意及思心所緣第八識見分,第八識能了別七轉識心行配合無間,故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同時變現內、外相分無有前後差別讓意根緣之,如起信論卷一言:「意根又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是故意根所緣的是第八識所變現之內相分真帶質法塵,所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其義在此。

又第七識是同一時間遍一切現量之法塵境的緣故,因第七識別境之慧心所了別慧極劣,無法如意識般深細了別。是故第七識所緣的法塵與第六識所緣的法塵層次上是不一樣的,第六識緣五塵境時所緣之法塵謂「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之似帶質法塵,如無表色之受所引攝色:由花朵所顯示的美麗、佛像所展現的莊嚴、女人所表現的氣質、男人所顯現的粗獷、、等等。

復次意識作夢所顯示的夢境塵相,若非醒來否則一般人無法了知是夢境,因與真實五塵境一樣故,但夢境塵相非是性境乃是獨影境,由如來藏所流注現行,純為意識見分所緣,是故「獨影唯從見」而獨影境乃法處所攝色之遍計所執色之一,屬法塵境,故夢境之塵相非屬性境之五塵乃屬法塵也。
摘自小潘菩薩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