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荊浩雪景山水圖

五代荊浩雪景山水圖

五代荊浩雪景山水圖,五代時期文物,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此圖以立幅構圖, 畫重重山巒, 其間有行旅人物點綴,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整幅畫面以墨取韻, 以筆取其山水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以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荊浩注重對真山真水的體察,善於圖繪北方雄偉的山川風貌,在藝術上有新的創造和突破。他曾說:“吳道子有筆無墨,項容有墨不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同時,荊浩還善用皴法,在建設畫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天賦。此圖以立幅構圖重重山巒,其間點綴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整幅畫面以墨取韻, 以筆取其山水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以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畫中有“洪谷子”小字款。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術史家認為是荊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畫的摹本。

作者簡介

荊浩,生卒年不詳,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一作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通經史,能詩文,書法學柳公權,工畫佛像,尤妙山水。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谷子。山水畫全景構圖和皴法技巧,實始於浩,其接受前人經驗,後成為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尤精畫理,著有《筆法記》一卷,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以及筆有筋、肉、骨、氣“四勢”之說。

荊浩的繪畫美學思想和前人一脈相承,但又注入時代特點而有新的開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關於山水畫的功能。山水畫在六朝獨立,受老莊“任自然”、“逍遙遊”思想濡染頗深,在功能問題上由人物畫的教化倫理作用而轉向審美愉悅作用。如宗炳的“暢神”說,張彥遠的“怡悅情性”說。荊浩則強調:“嗜欲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欲。”實際上主張山水畫作為一種擺脫名利雜念、修身養性的方式。這是生於亂世的正直清高的文人所可能採取的獨善其身之道,往往在藝術形象中寄寓一定的道德象徵意義。如把松樹比擬“君子”。這種山水功能觀對後世隱退型的文人畫家頗有影響。“縱樂”、“去雜欲”成為後世文人山水、花鳥畫的指導性思想

第二,關於山水畫的傳神與圖真。前人認識到山水有“靈”,即山水之“神”。如何傳神,宗炳提出“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王微提出“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他們都強調畫家對客觀自然的深入感受,應目會心,構思聯想,通過寫形達到傳神。荊浩則進一步上升為“圖真”論,要求“氣質俱盛”,把山水之神的概念轉換為更符合自然審美屬性的“真”。如果說前人的“靈”、“神”說帶有擬人化的色彩,那么荊浩的“圖真”論更具有哲理化的內涵,反映出他努力挖掘山水特有的審美屬性的追求。如何圖真,他提出一連串的構想,包括“六要”的原則,“四品”的劃分,“二病”的批判,還有對古來山水畫家的評論,真是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可以說,荊浩已初步構建成一個山水畫的理論體系。

第三,關於山水畫的筆墨美。吳道子、王維時,尚未產生單純的水墨畫,對骨法用筆有一定認識,但對用墨仍處於幼稚階段,未有專論。荊浩第一個對筆、墨作了明確界定,指出筆剛主氣,墨柔主韻,二者渾然一體,乃為氣韻俱盛。第一個提出“水暈墨章”,用“有筆有墨”來衡量歷來山水畫的得失。由於他對唐中葉以來的新興水墨山水畫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其影響不僅及于山水畫,而且擴展到人物畫、花鳥畫領域。在中國水墨畫的歷史進程中,荊浩無疑是一位最傑出的早期理論家和實踐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