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南唐巨然秋山問道圖軸

五代南唐巨然秋山問道圖軸

《五代南唐巨然秋山問道圖軸》是一副中國古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主題與關鍵字:秋景、江河、湖海、高士(士人、隱士)

石渠寶笈三編(乾清宮),第一冊,頁481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24

故宮書畫圖錄,第一冊,頁

北宋上半期的山水畫,以華北地區畫家居畫壇的重要地位。至北宋後半期,因米芾大力推崇董源、巨然,江南地區的董巨畫派因此逐漸受到重視。巨然師承董源,所畫之景致嵐氣清潤,平淡天真,其風格與雄健峻峭的華北畫風相異其趣。

藝術賞析

該幅繪土山層疊,山形圓渾不做峻峭之崖壁,山頂有卵形巨石堆壘,名之為“礬頭”。以長弧形的線條皴山畫石,名之為“披麻皴”,筆勢柔暢,淡墨居多,饒清潤平淡之韻味。畫中尚有溪流幽徑,風蒲茅舍,一片江南風光。此幅是存世傳為巨然作品中重要之一件,惟其收傳印記“司印”之尺寸與習見者略小,進而引起疑點之討論。

緣溪小徑蜿蜒深入,山塢中有茅屋四間,一人堂上坐,旁坐一客,庭宇肅然。屋後高山巍峙,山脊多作礬頭平頂,錯列其間,山石皴紋採用長披麻法。兩山交接處,多作長林雜樹,於莊嚴雄偉中,特饒山林煙靄之勝,是為其畫特色。

此畫絹本水墨。上部一峰高聳雲霄,中部兩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徑通幽,山中林間有茅屋數間,主客端坐於堂,點出了“問道”的主題。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復石隱,圓渾厚實。山頂多“礬頭”,坡石用長、短披麻皴描繪,不求奇峭而顯得平和凝重。山體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處以濃墨、焦墨點苔,以顯現江南山水之濕潤郁秀、生機流蕩。筆性溫和,不裝巧趣。這就是董源、巨然在藝術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用以描繪“淡墨輕嵐”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點、染”的技法。而巨然較之董源,除了在構圖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層次井然外,其筆墨也趨於粗放,長披麻皴粗而密,筆法老辣、率意,尤擅長用粗重的濃墨禿筆點苔,更彰顯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巨然身為僧人,其畫中也處處透漏禪機,所謂“澄懷觀道”也,董源《龍宿郊民圖》中描繪的生民群戲群舞的場景不復再現,代之以孤獨、空寂、蕭瑟,幽僻的意境。

此圖以“秋山問道”為名,一徑曲折而入,深山之中獨此一家,不知何處來客,向隱居的高人“問道”,令觀者肅然感覺到場景之超塵脫俗、幽深靜謐,感覺到禪宗宣揚的清澈澄明的禪心與空寂溫靜的大自然的融合。巨然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

作者簡介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生卒不詳,五代宋初畫家。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善畫山水,深得佳趣,知名於時。筆法師董源,早年著力刻劃形象,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金畫礬頭,晚年逐漸趨於淡泊,追慕自然。與董源並稱“董巨”,為江南山水畫派重要一支。並與五代荊浩、關仝和董源並稱五代至宋間四大山水畫家。其作品有《夏景山居圖》、《夏日山林圖》、《秋江晚渡圖》、《溪山漁樂圖》、《雲岩蕭寺圖》、《秀峰圖》、《遙山漁浦圖》等,還有《秋山問道圖》、《層崖叢樹圖》、《萬壑松風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煙浮遠岫圖》(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等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