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朱溫以黃巢部將降唐﹐唐授以宣武軍節度使﹐鎮汴州(今河南開封)。此後二十餘年﹐朱溫以汴州為根據地﹐兼併了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開平元年(907)四月﹐就在汴州篡唐即帝位﹐國號梁﹐史稱後梁﹐改汴州為東都開封府﹐原東都河南府(洛陽)為西都﹐原西京京兆府(長安)稱西京﹐改府名為大安。汴州是隋唐以來漕運樞紐﹐至此成為中原地區政權的首都。開平三年正月遷都洛陽﹔乾化三年(913)均王友貞以東都留守開封尹即帝位﹐又以開封為首都﹐直至龍德三年(923)十月城破國亡。
同光元年(923)四月﹐晉王李存勖即帝位於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舊城)﹐國號唐﹐史稱後唐﹐以魏州為東京興唐府﹐以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為西京﹐以鎮州(今河北正定)為北都真定府。魏州瀕臨永濟渠﹐為河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安史之亂後為河北三鎮之一魏博節度使治所﹔鎮州是河北平原中部的政治經濟中心﹐為河北三鎮之一成德節度使治所﹔太原在唐代為北都﹐是李克用據有河東以來的根據地。同年十月滅後梁﹐復唐制;以太原府為北京﹐以長安為西京京兆府﹔罷北都真定府﹐復為鎮州﹔罷東京開封府﹐復為汴州。十二月遷都洛京(洛陽)。同光三年改東京(興唐府)為鄴都﹐以洛京為東都。天成四年(929)又罷鄴都。時以東都洛陽為首都﹐西京長安﹑北京太原為陪都。
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石敬瑭於太原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閏十一月入洛﹐滅後唐﹐仍都洛陽。天福二年遷都汴州﹐三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改東都洛陽為西京﹐罷原西京為晉昌軍﹐復建鄴都於廣晉府(上年以興唐府改)﹐北京太原府依舊﹐時以東京開封府為首都﹐西京﹑北京﹑鄴都均為陪都。
開運四年(947)正月遼入開封滅後晉﹐廢東京﹐降開封府為汴州。同年二月劉知遠於太原即帝位。六月入汴﹐國號漢﹐史稱後漢﹐復以汴州為東京開封府﹐建為首都。以洛陽為西京﹐北京﹑鄴都因襲不改。
廣順元年(951)鄴都留守郭威滅後漢稱帝﹐國號周﹐史稱後周﹐仍以東京開封府為首都。顯德元年(954)罷鄴都。建隆元年(960)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宋朝。乾佑四年(951)原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黃河流域建立的政權﹐廣運六年(979)為北宋所滅。
吳因唐淮南節度使舊治都揚州。武義元年(919)改稱江都府。次年升昇州(今江蘇南京)為金陵府﹐天祚二年(936)以金陵府為西都。次年改府名為江寧﹐此年冬徐知誥受吳禪即帝位於江寧﹐國號唐﹐史稱南唐﹐以江都府為東都。顯德五年(958)江北地入後周﹐後周復以江都府為揚州。次年南唐主李璟以“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洪州險固居上游”﹐謀遷都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改洪州為南昌府﹐建為南都。建隆二年(961)遷都南昌﹐太子煜留江寧監國。同年璟死﹐煜襲位於江寧。開寶八年(975)亡於宋。吳越都杭州﹐號西府﹐稱越州(今浙江紹興)為東府。閩都福州﹐龍啟元年(933)升為長樂府。永隆二年(940)後﹐閩主王氏兄弟爭國﹐天德元年(943)據有建州(今福建建甌)的王延政另建殷國﹐三年正月﹐攻下福州﹐復國號曰閩﹐仍都建州﹐以福州為南都。同年南唐攻下建州﹐閩亡。前蜀﹑後蜀均都成都。南平(荊南)都江陵(今屬湖北)府。楚都潭州(今湖南長沙)﹐天成二年(927)升為長沙府。保大九年(951)南唐滅楚﹐次年﹐朗州(今湖南常德)將領劉言﹑王逵﹑周行逢等起兵逐唐兵復有楚地﹐直至乾德元年(963)湖南首府都在朗州。南漢都廣州﹐乾亨元年(917)升為興王府。
五代十國都城的選擇和變遷﹐反映了唐末以後各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興衰和轉移。以中原而言﹐長安﹑洛陽在周秦漢晉以至隋唐迭為首都﹐但自中晚唐以來降及五代﹐全國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下游轉移到了江南﹐軍事上由於主要邊患不再是西北的匈奴﹑突厥﹐而變為東北的契丹﹐河朔的地位日顯重要。統治黃河流域的政權在選擇都城時﹐必須考慮到便於與這兩個地區的聯繫。所以五代擇都﹐已擯棄長安。五代共五十四年﹐洛陽為後梁﹑後唐﹑後晉三代首都共十九年﹐開封為后梁﹑後晉﹑後漢﹑後周四代首都共三十四年。初期徘徊於洛陽﹑開封之間三十年﹐後晉天福三年以後二十餘年終於因開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水陸都會﹐資用富饒﹐地理位置優於洛陽﹐而被定為首都﹐並為繼起而完成統一的北宋所沿襲。
就南方而言﹐有的地方政權的都城是繼承原來該地區的傳統政治中心。如前蜀後蜀的成都府﹐南平的江陵府﹐南漢的興王府等。經割據政權數十年的經營﹐城市繁榮往往有所發展。有的則由於該地區形勢的變化﹐政治中心也隨之變遷。如吳越之地唐時分隸浙東﹑浙西二道﹐浙東治越州﹐浙西貞元(785~805)以後治潤州(今江蘇鎮江)﹐唐末錢鏐先據浙西(不全)﹐繼並浙東﹐故選擇地位適中的杭州為浙西治所﹐以控制兩浙﹐入五代遂為國都﹐經吳越數十年治理﹐至北宋雄稱為東南第一州﹐為南宋定都於此奠定了基礎。楊吳都城揚州﹐隋唐時為長江下游第一都會。五代時南北分裂﹐劃淮為界﹐揚州失去南北水運樞紐的地位﹐又因臨近敵境﹐不利固守。故掌握楊吳實權的徐溫先於天佑五年(908)遣養子知誥經營“龍蟠虎踞”的六朝故都昇州﹐十四年親自移駐其地﹐使之成為楊吳境內實際政治中心。溫死﹐知誥嗣位﹐仍鎮金陵(後改名江寧)。升元元年(937)徐知誥(即李代吳﹐建立南唐﹐即以此為都。楚都長沙府歷來為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唐末又於朗州置節度使﹐五代初為楚所並﹐但在楚境內一直成為另一政治中心。南唐滅楚後至宋平湖南十餘年間﹐湖南的首府遂移在朗州。閩都福州是福建地區的傳統政治中心﹐也是唐安史之亂後福建觀察使或節度使的治所。閩亡前夕一度出現福(州)﹑建(州)即閩﹑殷二政權的對立和統一﹐後仍以閩為國號而都建州之局﹐這只是一種極短期內的變態。南唐滅閩後﹐閩地三分﹐南唐得建﹑汀﹐吳越得福州﹐而泉﹑漳為當地人留從效﹑陳洪進所有﹐稱清源軍﹑平海軍﹐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始納土歸宋。
相關詞條
-
五代十國藝術
西蜀在唐代時就不斷有畫家自中原來(最有名的如吳道子的弟子盧稜伽,其他如趙公祐、范瓊、陳皓、彭堅等),對於西蜀繪畫傳統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西蜀的畫院及畫家 發達的西蜀、南唐繪畫藝術 五代中原地區的繪畫活動與山水畫家荊浩 -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五代:907年-960年,十國:907年-979年),一般是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是指後梁、後...
簡介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
五代十國[中國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
範圍 歷史 疆域 民族 政治 -
五代十國史
《五代十國史》是由張澤鹹編寫,中國大百科出版的一本書籍。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
高平之戰[五代十國時期戰役]
高平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
戰役起因 參戰規模 戰役背景 戰役過程 戰役結果 -
後梁[五代十國政權]
後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建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期間909-913...
背景 歷史 政治 評價 記載 -
北平[五代十國割據政權]
北平(879年-929年),王處存所建,為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割據政權之一,是五代十國時最小的政權之一。北平都城為定州,轄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帶)、易州(今河...
歷史沿革 年號 帝王世系 -
趙[五代十國割據政權]
趙國(公元907-921年)五代十國時期王鎔建立的割據政權。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封王鎔為趙王,建立趙國。921年,張文禮發動政變,王鎔被殺,國滅。
-
趙國[五代十國割據政權]
趙國(公元907-921年)五代十國時期王鎔建立的割據政權。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封王鎔為趙王,建立趙國。921年,張文禮發動政變,王鎔被殺,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