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

亓樂義

亓樂義,祖籍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方下鎮王家嶺,資深軍事記者,美國北德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近二十年的大陸採訪經驗,台灣“國防部”二〇〇四、二〇〇六、九十六年二〇〇八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諮詢委員。 著有《高雄戰略-看台澎防衛作戰新思維》(與傅慰孤合著)、《捍衛行動-一九九六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永固專案」部分紀實,黎明文化出版)等書。

基本信息

人物訪談

出身軍人家庭的亓樂義,一直對國共諜戰的歷史感興趣,他說他要給兩岸觀眾寫出一部更精彩的《潛伏》續集。

亓樂義的諜戰情結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亓樂義1959年出生在台灣的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1949年隨國民黨敗退到台灣的軍官。父親去世後,他被當局安排到了一所“功勳子弟學校”讀書。

據他回憶,這所學校的學生均為“為黨國獻身者”的後代或親屬,“很多學生都出自軍情系統家庭”。

亓樂義告訴記者,身處那個年代,能切身感受到諜報戰的風雲變幻。他的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父親被派到大陸從事間諜工作,然後失去聯繫,過一段時間就會被宣告“去世”。“但事實上,許多人只是被大陸抓住了,並被有死。”亓樂義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我有3個同學的父親就是這種情況,在讀國小的時候他們因父親‘為國獻身’而來到我就學的學校,但到了國中,這些父輩卻被大陸放回來了。”

成長於這樣的環境,亓樂義自小對國共諜戰這段歷史有種莫名的好奇。

亓樂義認為,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情報戰可以分為3個階段:1949年之前,國共諜戰完全為你死我活的鬥爭服務;1949年到20世紀70年代,國民黨一直致力於反攻大陸,諜戰主要是為此作準備,“包括不斷派人到大陸進行‘敵後布建’和組織策反”;1979年大陸開始對台灣釋放善意,台灣方面對大陸的諜戰開始由純軍事向政治、經濟、科技等各領域轉變,“關係緩和了,但情報的內容變多了”。

據亓樂義研究,台灣情報部門的情報人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編制內的,即受過嚴格訓練,實施長期潛伏,有隱秘的聯絡渠道;另一類是外圍的情報人員,這些人不屬於台灣軍情系統的編制,各方面的保障也沒有。“這些人的技術和素質都比專業的差很多,因此容易被發現。”亓樂義說:“第一類人即使被抓,只要能回台灣,依然會被當作正常退休人員對待,生活有著落。但第二類人就差很遠了,有的被關押多年出來後回到台灣就變得一無所有了。”

經常參加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軍情直播間”“決勝制高點”“關鍵洞察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