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教學模式

具體表現為教師的主導施教和學生的主體認識相輔相成的課堂活動過程,即 “ 教 ” 和 “ 學 ” 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有序發展的整體性活動。通過調節師生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法。

產生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課堂教學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的課堂教學、由於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注重於“苦讀+考試”、“計算+邏輯”的教學思路,課堂上滿堂灌,實質上是灌輸式,學生仍處於被動地位。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隨著課改的要求,社會對人才需求,而“互動式”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強調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做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從而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終極教育目標。

內涵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以“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的教學結構模式。把傳道、授業、解惑看作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溝通,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互動影響和互動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關係及相互作用得到調節,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個體與學習中介及個人環境互相影響,從而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理論基礎

1、 合作教育論。 提倡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完全排除對學習的強制手段,培養民主個性,教師在愉快的環境中緊張地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快樂地學習。

2、羅傑斯教學觀。 主張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具有內在潛能,並能夠自動地發展自身的潛能,教學成敗的關鍵不是在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而是人際關係,是情感態度。

3、素質教育創新觀。 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的創新教育中,應根據學科教學特點和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4、建構主義學習觀。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而非對知識的被動接受,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在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自發完成自我建構。

基本方法

一、教師的啟動——互動的前提

在互動教學中,師生的互動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基礎的。教師在教授新課前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在講授新課程前,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有關知識並提出教學要求,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為學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充分的語言實踐和語言交際的機會。教師的啟動可放在課前,也可放在課後。學生在互動中不斷使用英語,從而發展了英語交際的能力,全體學生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一種探求知識的渴望。

二、學生感悟——互動的基礎

在新授課伊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讓學生在自學中去感悟新課,讓其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為互動討論做好準備。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就好像樹起一個指標,學生便可以“按圖索驥”,可以目標明確地完成聽、說、讀、寫等各項任務。

三、小組活動——互動的主體 該環節是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互動式討論。小組由四個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可重新組合。在課堂上,學生先通過聽小組成員朗讀課文,並給予評價,然後針對課文內容採用組內成員輪流提問的形式,完成對課文內容的處理。

小組長把各組成員在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後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在組際交流時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巡視和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給他“標準答案”,而是要設法引導,讓他自己做出正確或基本的答案。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組內相互討論,團結協作。

四、組際交流——互動的關鍵

通過前面的小組討論,基礎性的問題一般已經解決。這時,教師可給學生一些較難的題目,這些題目也可以在小組互動中產生。經小組討論後,進行組際交流。教師可先讓討論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其對該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做出補充、質疑和評論。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間進行激烈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調整,不失時機地引導,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中心話題,最後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

本環節筆者設計了讓學生一組為單位,根據課文內容創建角色的“激情互動”,這位學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戰士平台,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語言技能得到了提高,學習潛能得到了開發,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不斷創新的精神。

五、成果展示——互動的檢測和評價

學習目標達到與否只有通過檢測才知道,檢測的方式可以是測試性評價(如檢測題),但更重要的是非測試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否是重要的評價標準。最後教師給予小結,全本同學拍手說到,“Congratulationstoyou”,這樣學生在輕鬆歡快的情分中學到了很多辭彙,鍛鍊了口語,訓練了聽力,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個性表演。

基本結構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啟動階段

教師首先必須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新穎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

2、引導學生探索、自發交流提問、聯動階段

在引導學生探索過程中,教師可以鋪設若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子問題,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獨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操作時要注意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索,對探索過程的不同風解、疑難問題,在討論交流中能各抒已見、互幫互助、共同提高,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合作精神和團體意識。進而鼓勵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難點,並非是輕而易舉的事。

3、教師答疑點撥、適時強化拓展,能動階段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通過教師當場答疑,將解決問題中失敗的思路暴露出來,讓學生從中領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維的全過程,並啟發他們對已經解決的數學問題加以引伸、變化。

4、展開變式探討、自我體驗歸納,創新階段

教師應精選例題和習題,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展開變式訓練,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靈活地運用知識解答新情境下的問題,接著,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無認知體驗,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認識,通過歸納總結,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

基本特點

“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啟動聯動能動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為中心,以最佳化教學模式,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動腦為核心輻射到動口、動手、動筆等諸多互動因素,主張課堂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強調交流提問、變式探討的教學環節,立足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教學過程。

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 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要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積極性,講究教師要服從學生,教案要服從課堂,進度要服從效果。

2、過程性原則。 學生的能力的培養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能達到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知識(概念、公理、公式、定理、法則),解題思路(方法、規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從而發展他們的各種能力。

3、交流性原則。 模式中創設學生探索交流提問這一環節,是提供學生小範圍內交流互動,完全擺脫教師的說教和書本的權威的束縛,給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的廣闊空間,在變式探討、體驗歸納這一環節中,先是各自嘗試活動,再是教師點撥。接著師生交流,通過這一環節的交流,不僅最佳化解題過程,而且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散性思維能力。

4、創造性原則。 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教師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意識、要在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方面做學生的表率,主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探索、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5、反饋性原則。 這是任何教學模式不可缺少的原則,但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操作中,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活動綿情況,做到及反饋、及時糾正,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

套用價值

1、營造創新契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自己的人格特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育應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高中政治課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通過營造、模擬特定情境,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和評價的素材。教師可通過多種互動形式,營造創新契機,把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表演式等開放性的教法引入課堂。

2、提高教學藝術:激發學生潛在的認知興趣,增強獲得成功的體驗感

認知興趣又稱為“求知慾”,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創設情境,設定懸念的方法,從激發學生潛在的認知興趣入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政治課教學中,只有綜合運用講解、評析、掛圖、錄像、調查、討論、辯論、文藝活動等多種教學形式和手段,才能使教師所教的知識和課堂教學變得有情、有理、有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拓展教學時空: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養成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

傳統的政治課教學習慣於時間上以一節課為單位來考慮教學的安排和教學程式的設計;在空間上把課堂局限在狹小的教室中,這種即時性、封閉性的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實踐意識的培養,不利於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事實上,思想政治課體系是開放的,發展的,不是封閉的,靜止不變的。政治課要打破自我封閉觀念,確立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需要解決“不知”與“知”、“知”與“能”、“不信”與“信”、“知”與“行”等許多矛盾。採用互動式教學可以拓展教學時空,有效解決以上矛盾。

4、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諧友好、融洽誠信的師生關係,實現教學相長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師生關係三個教學因素中,如果缺乏師生的情感互動、交流,政治課教學就會是內容貧乏,色彩蒼白的花架子,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子,既站不起來,又深入不下去。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營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評價

實踐證明,交流互動式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中學生的生動、活潑和強烈的好奇心、表現欲的特點,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堅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既注重“雙基”的落實,又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