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五中

互助縣第五中學位於互助縣沙塘川鄉,是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學校始建於1972年,占地50畝,校舍建築面積10731.8平方米,現有學生2019名,教學班40個,學校教職工143名,專任教師139名,其中高中部教師86名,本科學歷的教師53名,大專學歷的教師33名,高級職稱3名,中級職稱教師18名,初級職稱教師31名。省級優秀教師1名,地區級教學能手4名,縣級骨幹教師7名、校級骨幹教師14名。學校承擔沙塘川鄉“普九”任務和沙塘川、蔡家堡、西山、雙樹、東山等五個鄉的高中教育任務,服務半徑25公里,覆人口9.3萬人。

培養目標

以培養“德智雙全、身心兩健”的學生群體和“政治合格、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紀律嚴明”的教師隊伍為目標,全力打造現代學習型學校。

管理模式

在“以人為本,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下,學校形成了以“德育管理”、“教學過程與動態管理”、“教學組織與計畫目標管理”、“教學質量管理和發展管理”為內容的教育教學模組管理體系。大力實施在年級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形成了自覺學習、積極、奮進、生動活潑、團結友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教學模式

建立了靈活的以探究性、研究性、實驗性、拓展性為主要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雙基訓練”,充分發揮遠程教學資源優勢。普及遠程教育三種模式的套用,集知識、能力、創造、審美為一體,啟迪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審美。

學校的主流價值觀
農村的孩子也要成才,也能成才。學校工作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和以持續的質量提高為中心。學校文化崇尚:尊重、平等;人格、人道;讚美、寬容;合作、成功;開放、多元的氛圍。
豐富的教學資源
互助五中在打造學習型學校的實踐中,十分注重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硬體建設,先後建成了功能較為齊全的電子備課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多媒體教室、校園網。同時十分注重軟體建設,著力培養學科教學骨幹教師。目前已有省級優秀教師1名,地區級教學能手4名,縣級骨幹教師7名,校級骨幹教師14名。
優美的校園環境
互助五中把“環境育人”作為一項學校重要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力保校園的每一處地方都是一道風景,讓師生舉目所及的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美的享受,在優美的環境中學生學得舒心,教師教得開心。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校本著“學校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園地,要用愛的力量營造一個平等、和諧、溫馨的校園”這樣的理念,把文化建設寓於多種活動中,讓所有的“金子”在這裡發光,把尊重與民主每時每刻融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優異的教學成績
2004年高考理科錄取率海東第一名,文綜、理綜成績海東第一;2005年高考創錄取人數達204人的歷史新高。學校還多次獲全縣黨建、師德建設、學生德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計畫生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先進集體稱號。
互助五中教育教學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一、指導思想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該校教育教學工作全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意見》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把加快該校教育發展作為間接推動塘川經濟發展、建設小康的一項戰略任務;以繼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努力辦好讓塘川人民滿意的學校。
二、奮鬥目標 
堅持“兩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穩步推進高質量、高水平“兩基”進程;努力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把加強和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作為第一要務。全面提高各學段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加大教研工作力度,加快課程改革步伐;大力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整體提高師資水平;大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加強內部督導,最佳化教育外部環境。
三、策略與措施
(一)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策劃,提練形成該校的主流價值觀。
學校發展中的文化建設問題,是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是學校生存和發展之“道”。怎樣建設學校文化,該校的策略是:樹立全新的學習理念、責任理念、創新理念、安全理念、人文關懷理念,對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層面進行全面的建設,確立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就是:農村的孩子也要成才、也能成才。學校工作必須以消費者(即學生和教師)為中心和以持續的質量提高為中心。學校文化應崇尚:尊重、平等;人格、人道;讚美、寬容;合作、成功;開放、多元的氛圍。學校管理哲學秉以真誠、公正的態度服務於消費者的思想。
(二)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1、研究制定青年教師成長計畫,重點把好“入門”、“懂行”、“成才”三關。
2、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校本培訓。在培訓管理的策劃上,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做到“五個統一”,即學校發展與教師個人發展需要的統一;培訓管理導向與教師自主導向的統一;自我驅動與人際互助的統一;培訓管理的規範性和培訓實施的區別性相統一;培訓規劃的總體把握與培訓目標的分層要求相統一。進一步最佳化當前該校在教師培訓中形成的七種模式:一是課堂教學達標爭優模式。二是兩為主、三結合、四勤四會模式。三是“造氛圍、激興趣;定目標、強措施;明獎懲、樹榜樣”管理模式。四是骨幹示範式。五是專題講座式。六是課題驅動式。七是資源共享、熱點關注式。
3、大力加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建立校本教師培訓、考試認證體系。以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大綱》為依據,制定新的培訓方案和五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畫,嘗試組織教育技術能力統一水平考試,使該校教師教育技術套用能力顯著提高。
(三)強化教學研究,提高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從加強教研組建設入手,健全教研組長月工作匯報制,確保教研活動的正常開展,使聽課、評課、說課、集體備課、學習刊物,教學研究等各項活動落到實處。繼續以開展“學科活動周”為主抓手,強化教研載體建設,把研究教法與學法指導作為主要內容,組織大量的研究課,在教與學的方法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四)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抓好骨幹學科建設。
把質量監控的立足點放在勇敢面對高考上,繼續完善推進高考質量目標責任書考核辦法。直面高考,迎接挑戰,抓好學科建設,逐步形成優勢學科和有競爭力的學科,抓好每一門學科是該校高中教育堅定不移的質量觀。
(五)藉助課程改革,塑造新型課堂。圍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形式,構建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激發學生情感,最佳化課堂教學,改進學習方式中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學會合作與分享、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創造性使用教材,創造性的設計訓練,讓每位學生有實在的收穫。
(六)構建德育體系,築就做人根基。
德育工作指導思想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中寓大,小就是大;德育設計的思路是:貼近學生思想,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寓道德教育於學科教學中,超越教材,觸動學生心靈;寓道德教育於開放的環境中,讓學生學會“守護”與“選擇”;寓道德教育於各類實踐活動中,以不斷滋養學生的精神;寓道德教育於“陣地建設”中,不斷浸潤學生心靈。
(七)以信息化帶動教育教學現代化,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管理。
把現代遠程教育工作放在學校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的套用和普及工作,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宗旨,以提高學科教學水平及教師的能力為根本,把信息技術整合於所教課程中,拓寬教育教學思路,使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學提供一條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八)強化校園環境建設和教學硬體建設。
進一步美化校園環境,力保校園的每一個地方都是一處風景,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得舒心。同時加強教學硬體建設,逐步實現教學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互助五中教育教學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