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安

管延安

管延安,男,漢族,1977年6月19日出生於山東維坊,國中文化,民眾。1995年參加工作(農民工),先後參與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業之一——青島北海船廠、國內最大貨櫃中轉港——前灣港等大型工程建設。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大國工匠管延安 大國工匠管延安

管延安,男,1977年6月19日出生,漢族,山東維坊人,國中文化,民眾。1995年參加工作(農民工),先後參與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業之一——青島北海船廠、國內最大貨櫃中轉港——前灣港等大型工程建設。目前正參加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是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Ⅴ工區(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負責)航修隊鉗工,負責沉管二次舾裝、管內電氣管線、壓載水系統等設備的拆裝維護以及船機設備的維修保養等工作。先後榮獲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勞務之星”和“明星員工”稱號,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藝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2015年“五一”前夕,中央電視台系列紀錄片《大國工匠》之《深海鉗工》專題播出他的先進事跡。

港珠澳大橋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長公路沉管隧道。工程嚴格採用世界最高標準,設計、施工難度和挑戰均為世界之最,被譽為“超級工程”。島隧工程建設標誌著中國從橋樑建設大國走向橋樑建設強國。

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Ⅴ工區航修隊鉗工,負責沉管舾裝和管內壓載水系統安裝等相關作業。經他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對接任務,無一次出現問題。

18歲管延安就開始跟著師傅學習鉗工;“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時候就看書學習,是他最大的工余愛好。二十多年的勤學苦練和對工作的專注,心靈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鏨、削、鑽、鉸、攻、套、鉚、磨、矯正、彎形等各門鉗工工藝,而且對電器安裝調試、設備維修也是得心應手。

2013年年初,管延安來到珠海牛頭島,成為島隧工程建設大軍一員。他所負責的沉管舾裝作業,導向桿和導向托架安裝精度要求極高,接縫處間隙誤差不得超過正負1毫米,管延安做到了零縫隙。每次安裝,他帶領舾裝班組同測量人員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頂邊安裝邊調整,從最初需要調整五六次到現在只需調整兩次,就可以達到“零誤差”標準。

重複出精彩

以追求極致的態度,不厭其煩地重複檢查、重複練習,管延安快速準確地完成了看似微不足道但又舉足輕重的工作。

E15沉管第三次浮運安裝期間,管內壓載水系統突發故障,水箱不能進水,沉管安裝只能暫停,必須安排人員進入半浮在海中的沉管內維修。浮在水上的沉管猶如一個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一個直徑一米多點的人孔,沒有其他的換氣通道,空氣濕度在95%以上,裡面又悶又濕。只要進入裡面,不要說作業,就是站立一會兒,身上的汗水就會滲出來黏在皮膚上,好像在身上裹了一層看不見的膜,非常難受。

危急時刻,管延安帶領班組人員快速開啟人孔蓋板進行檢修,不一會兒,發梢上的汗珠就沿著管延安的臉往下流,身上的工作服很快就濕透了,他顧不得擦一擦汗水,還是那樣專注地進行檢修。昏暗的沉管里,綁在安全帽上的頭燈發出白色的光柱,穩穩地投射在綠色的閥碟上。從打開到密封的人孔蓋板進入管內檢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蓋板密封全程不超過三小時,效率之高令人驚訝。“這都得益於之前無數次的演練,我們在每節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練。這是第15節沉管,至今完成了45次演練,我記得遠遠不止。”管延安謙虛地說。

管延安常跟年輕同事經常說的話就是“再檢查一遍”,強調最多的就是“反覆檢查”。同班組小張說:“管師傅上個螺絲都要檢查三遍”。

1996年初,管延安跟師父學習電機維修。一次發電機常見故障維修後,他“胸有成竹”,沒有進行檢查,結果發電機剛裝上就又燒壞了。師父並未責罰,可他自己卻羞愧難當。他知道如果認真檢查一遍就可避免這次事故。自此,維修後的機器在送走前,他都會檢查至少三遍——這已經成為烙在頭腦里的習慣。

管延安習慣給每台修過的機器、每個修過的零件做筆記,將每個細節詳細記錄在個人的“修理日誌”上,遇到什麼情況、怎么樣處理都“記錄在案”。從入行到現在,他已記了厚厚四大本,閒暇時他都會拿出來溫故知新。這些“文物”里,除了文字還有他自創的“圖解”。如今他也將這個習慣傳承給了徒弟。

專注業務

管延安是一個十分較真的人,乾什麼事情都非常專注,以主人翁精神去解決每一個問題。一個個細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累積,成就了“大國工匠”的傳奇。

每次沉管浮運安裝前,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都會組織全面精細的風險排查,針對所負責的任務,他有自己的一套檢查方法。在一次對已安裝完成的水下線纜固定卡環例行檢查中,他發現線纜沒有包膠皮——規範沒有要求,又要大大延長作業時間。但有豐富經驗的管延安知道,包膠皮後將降低對線纜的磨損,於是他立即將班組作業人員叫到現場,一起將八個卡環一一拆開,包好膠皮,再重新安裝。他一個個最簡單的細節教給了年輕人最重要的道理。

首節沉管安裝後不久,林鳴總經理來到航修隊維修基地,看見工人師傅們正在專心清理蝶閥裡面的法蘭盤,指著兩排擺放得整整齊齊的蝶閥問管延安:“這些盤怎么分成兩排擺放?”管延安說:“前面的這些都是保養過的;後面的那些經檢查有一些隱患,已經被淘汰不能使用。”

林鳴一下發現了風險:蝶閥要重複使用,經過保養的和不能使用

的看不出明顯區別,“在緊急情況下會不會有不熟悉情況的工人混拿、混用?”林鳴提出的問題讓管延安猛然意識到,現場設備管理還存在漏洞。從那以後,管延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設備管理機制,每一件設備都進行編號管理,每一個蝶閥都標明使用次數;並將林鳴“一絲不苟,不讓隱患出塢門”的要求製作成標語,醒目地立在航修隊基地。“這個標語就是我們的警示牌,每天一上班就會看見它,時時刻刻警示我們設備維修、管理都要做到100%,絕對不能有僥倖之心。”管延安說。

專注,做什麼事情都靜得下心來,這是同事們對管延安的一致評價。每次沉管安裝完成後,壓載水系統的電動蝶閥都要從沉管裡面拆回牛頭島,經過維修、檢測後方能重複使用。法蘭盤是蝶閥的關鍵部件,每次維修管延安都親自動手。鋪開耐水砂紙,倒上研磨油,隨著手臂不急不緩的擺動,一個直徑20多公分的金屬盤在砂紙上均勻地畫著圈。磨一會,用手摸一摸盤面,又磨了起來。“最難的地方就是研磨這個閥口,上下兩個閥口,一個動面一個靜面,都需要研磨得嚴絲合縫才能不漏不滲。不能有誤差,必須是零卡零的。”管延安邊磨邊向徒弟講解要領。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他仍然不急不緩一圈一圈地研磨著,原來銹跡斑斑的法蘭盤變得光滑鋥亮,管延安沿著盤邊摸了一圈,均勻地打上黃油,細心地裝配到電動蝶閥上。

豐富經驗

問為確保工程120年的使用壽命,工程嚴格採用了世界最高標準。面對大量高科技、新工藝和高質量的挑戰,管延安從零開始,虛心學習,積累經驗,成長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剛剛來到島隧工地,管延安就與航修隊的同事們投入到第一節(E1)沉管的二次舾裝作業中,壓載水系統、通訊系統、監控系統……,100多條主線,1000多條支線,錯綜複雜的管線從沉管里接通到津安3指揮艙控制中心。“這些管線都是連線大腦和身體各部位的神經,每一個接點都必須連線到位,每一條線路都必須保證通暢。如果在沉

放時任何一條線出現問題,沉管就不可能完成精確對接。”他非常清楚沉管二次舾裝的重要性。

三個多月時間,管延安和同事們日夜奮戰,布設管線、安裝設備、整合系統,一遍又一遍地調試。2013年5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安裝成功,圓滿實現了“深海初吻”,管延安和航修隊的同事們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提到首節沉管二次舾裝,管延安記得最清楚的還是中間發生一次“事故”。當時在進行壓載水試驗,剛剛安裝的一個蝶閥出現了滲漏現象。“當時還是太大意了,心想這個活在其他地方幹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蝶閥是新的,安裝前進行試壓檢查時都是好好的,沒想到一到試驗時就出了問題。後來檢查發現還是試壓的時間不夠。”這個事情給了管延安一個深刻的教訓:每一個蝶閥,不管是新的還是重複利用的,他都要逐一仔細檢查,試壓的時間不少於半個小時。

在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他接觸了許多新知識:在整平船“津平1”上,他跟廠家年輕技術員學習了碎石墊層鋪設系統的機械原理和部件檢修;在大型沉管安裝船上,他與技術主辦學習、探索專用錨機和變頻器檢修。為“搶”到最前面的位置,每天“課程”開始前,他總是第一個到達,邊聽還邊向“老師”提出問題。年近不惑之年的他,依然像國小生般求知若渴。

憑著高超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管延安成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如今,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已經順利完成16節沉管對接,後續沉管仍需要這位“大國工匠”精心地安裝好每一個設備,連線好每一條管線。

“我平時最喜歡聽的就是錘子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走在濕熱的沉管里,管延安仔細檢查著安裝好的設備。二十多年的鉗工生涯,他不僅把鉗工當做了自己的事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

中國學者百科

學者一般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包括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科學家等等。一般說來,學者多指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文人,但也不乏自然科學專家。 學者,又名 學人,近義詞可以是專家、顧問等,在學術方面比較優秀並且其思想能夠影響社會發展的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