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全鄉5個行政村,其中回族村4個。總人口15016人,其中回族人口11442人,占總人口的76.2%。土地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28000畝。地處江淮分水嶺,屬典型的丘陵地帶,易旱易澇。2002年被省確定為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重點鄉鎮之一。
發展方針
近年來,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二龍回族鄉銳意進取,與時俱進,凝心聚力,紮實工作,取得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06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創85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00元,財政收入達130萬元。近年來,先後被授予“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安徽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原省委書記王太華、省長傅錫壽,現省政協主席楊多良等領導先後蒞臨該鄉視察指導工作。
歷史傳說
二龍回族鄉歷史悠久。明初因涼國公藍玉的藍姓聚居而稱為藍府城,後朱元璋因懷疑藍玉有謀反之心,派手下黑馬將軍王瑛(回族)領兵到此圍剿藍族而定居此地,慢慢地以王姓的回民居住較多,稱為王回崗。1940年2月,新四軍二師政委譚震林到此察看戰爭地形,看到此處地形像“二龍戲珠”,深有感觸地說:“這裡以後就叫‘二龍’吧。”從此,王回崗就改稱“二龍”。1949年建鄉,198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全省第一個民族鄉。明朝大將軍藍玉的涼國公府遺址位於該鄉北大街,現藍玉井依然保護完整。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霸王的愛妾虞姬墓(又稱嗟虞墩)位於該鄉東北三公里處,1991年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對象,現正在申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爭取上級資金,對該墓進行了近期和遠期開發建設規劃。
概況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省三級油路—朱滁公路從該鄉穿境而過,離合蚌路僅7.8公里,全鄉5個行政村基本通水泥公路。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境內有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三座,大小塘壩150多座,農業基本旱澇保收。擁有插秧機10台套,大(中)型收割機60多台(套),小型收割機800多台(套)。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全鄉已裝電話1600多門,村民組和農戶通話率分別達50%、100%,手機擁有量4000多部。集鎮承載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面積2.1平方公里,規劃合理,改造、新建了新老街道和農貿市場,基礎設施齊全,實現了集鎮“硬化、亮化、美化”,集市繁榮,人口達4000多人。有日供50噸的自來水廠一個。
經濟發展
個私經濟發展較快。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外地客商的參與投資,現花生廠、輪窯廠、米廠、花炮廠、預製廠等企業重新煥發了活力和動力,得到了較快發展,帶動了個二、三產業蓬勃發展。該鄉及周遍鄉鎮具有豐富的花生資源,從80年代初,就有從事花生加工販運的傳統習慣,現有上規模的花生加工販運大戶8戶,花生加工戶600多戶,基本形成了“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產品遠銷上海、江、浙等發達省、市。外出務工人員也先後在南京創建了雙喜、喜順等搬家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物流公司,擁有車輛300多部。
其他相關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現有完中一所,興建於1958年,教學樓兩棟,綜合實驗室、圖書室、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設施齊全,實現了校園院落化、花草化、規範化。現有在校教職工65人,學生1125人。完小3所,教職工95人,在校學生1234人。基本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升學率均達到100%。衛生院擁有600平方米的門診樓和住院樓各一座擁有大型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各行政村均設立了衛生室,基本確保了民眾小病不出鄉。有線電視用戶400多戶,全民健身路徑工程一個,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文體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