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自性,教義名數。指“假說自性”與“離言自性”。《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為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意謂,將“離言自性”與“假說自性”結合起來的智慧及其把握的境界,是最高的“真實”,任何現象(事相)都是“離言自性”與“假說自性”的統一。此中“假說自性”全稱“所安立假說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實指在世間語言概念和見聞覺知意義上種種有自性、有差別的被公認為真實不虛的事物,如色聲香味、地水火風,以及有為、無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認是“有”。所謂“離言自性”,亦名“勝義自性”、“法性”。意謂“一切法假立自相”,“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即是諸法勝義自性。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此中意謂,“假說自性”是“假”,但假說必依“事”而起,如“色等諸法,若隨假說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後隨欲制立假說;先未制立彼假說時,彼法彼事應無自性。若無自性、無事,制立假說詮表不應道理;假說詮表既無所有彼法彼事,隨其假說而有自性不應道理。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已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者,是則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而實不起。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據此,名言乃依事、法而起,無事、法則無名言,但名言不能完全詮表事法,若執以為實,即成“假說自性”;若如實認識假說所依的事、法,而排除言詮的執著,即是“離言自性”。
相關詞條
-
三自性論
大乘瑜伽行派論書。印度·世親菩薩造,全論共三十八個頌。民國三十八年,由劉孝蘭於重慶依藏文譯本譯出。現收於《大藏經補編》第九冊。 所謂三自性,即遍計所執自...
-
二種緣起
二種緣起,佛學用語,即分別自性緣起與分別愛非愛緣起。 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
《攝大乘論》中的闡釋 印順法師對二種緣起的解說 -
二種戒
持戒之人,心無所著,一切之戒,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稱為離相戒。[華嚴大疏卷五]
二種戒 其它 -
二種莊嚴
是名智慧莊嚴。 是名莊嚴。 是名莊嚴者。
-
二種顛倒
【二種顛倒】 [出楞嚴經] 一眾生顛倒謂眾生不明目性。逐妄迷真。隨順妄惑而造妄業。由此妄業展轉相生。輪轉三界。不能返妄歸真。故名眾生顛倒。二世界顛倒世謂...
簡介 經文節選 -
二種戲論
戲論是執自相續五蘊為實的實執,認為諸法待因緣生,空無自性;若五蘊實有...自性之心。在證得諸法無實有之後,得寂靜心,生起止觀雙運之見。無實,意為諸...
-
二種根本
即隨生死。 生死根本者。 不涉生死。
-
二種妄見
【二種妄見】 [出楞嚴經] 一別業妄見謂諸眾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見有虛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見燈光。別...
二種妄見 別業妄見 同分妄見 -
二種三寶
自性三寶和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己的心性上現出來,叫做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有各別的形相,如佛有法報應三身的分別,叫做別相三寶。自性三寶是體,別相三寶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