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祖董仁由今文登市文城鎮河南村遷此定居居地。因地處嶗山,故命 名嶗山村。清順治年間(1644-一1661年)此村分為兩村,本村戶數較少,更名嶗山二瞳,後簡化為“二疃”。1981年經縣政府批准,恢復原名嶗山二疃。
全村有236戶,人口485人,多為董姓。建國前,全村只有董、張、王三姓,現有董、張、王、李、柴等十餘姓,均為漢族。村莊聚落呈不規則方形,地勢平坦,村南有小河自西向東水流入海。小河為本村提供了較豐富的水資源,兩岸耕地多為本村所有,對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農業產業
該村環境優美,交通方便,資源豐富。建國前,村民生活貧窮。建國後,生產得到發展,糧食產量逐年提高,村民生活得到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全村經濟發展較快,農副業並舉,種植業有美國黑提葡萄,韓國水晶梨及石榴、草莓、瓜果、大棚蔬菜等。該村的良種大蜜桃個頭大口味好,方圓百里聞名。農業以小麥、花生、玉米、地瓜為主。
工業經濟
該村的花崗岩石資源豐富,易開採;黃泥粘土質地細,粘度大,儲量足,為開辦採石場,建築材料廠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該村的苗木培育基地已處具規模,可為城市綠化、美化提供幾十種名貴花草樹木。優越的條件吸引了許多能人來該村投資創業,村辦建築隊、個體工廠、商店、衛生所應運而生。
光榮傳統
該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湧現出許多老黨員、老八路軍等英難人物,僅正師級軍職幹部就有4人。1942年冬,日本鬼子掃蕩時,村民王元盛,不顧個人安危,把身負重傷的八路軍戰士劉崇蛟從松嵐里背到自己家中,借錢求醫買藥,精心照料直至康復歸隊,此事在當地傳為佳話,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