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藍天上的火眼金睛:機載雷達雷達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裝備,它發射電磁波照射目標並接收其回波,由此來發現目標並測定位置、運動方向和速度及其它特性。
很難說涉及究竟誰是第一部雷達發明人。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最早投入實用的軍用雷達是由英國研製的。其中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沃森-瓦特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沃森-瓦特當時任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無線電研究室主任,20世紀30年代初曾領導利用無線電波探測電離層的研究,他使用陰極射線管接收和顯示無線電回波,並計測電波從發射到反射回來的時間,從而確定電離層的高度。1935年1月,當他受英軍委託研究利用電波探測空中飛機的裝置時,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迅速研製出對空警戒雷達的試驗裝置。2月26日,沃森-瓦特為軍事部門領導人進行雷達表演,雷達探測到了16公里外的飛機。後來經過改進,到1936年1月,沃森-瓦特雷達探測距離已達120公里。 鑒於雷達所具有的受天候的影響小、觀測距離較遠等優點,為了對付夜間上浮的德國潛艇,英國人決定將雷達搬上飛機。1937年7月,世界上第一部機載雷達由英國科學家愛德華•鮑恩領導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鮑恩等人從1935年開始研製機載雷達。在1937年年中研製出一部小型雷達,並把它安裝在一架雙發動機的安桑式飛機上――這架安桑式飛機便成為最早載有雷達的飛機。7月至9月,機載雷達進行了多次試驗,證明它可探測到16公里以外的水面艦艇。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面對納粹潛艇戰和對鞏固空襲的威脅臨近,鮑恩博士主持研製的ASV Mk1/ Mk2型機載對海搜尋雷達和A1型機載夜間載擊雷達正式裝備英國,成為世界上首批實用機載雷達。它們採用的是米波波段。後來又對這兩種雷達進行了多次改進,在打擊德國潛艇和夜間轟炸機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能夠對付德國空軍夜襲的飛機,英國人發明成功截擊雷達後不久,就開始研製一種專門的夜間戰鬥機。英國人對一種雙發轟炸機進行改型設計,加裝了當時英國最機密的夜間截擊雷達,開發出世界上第一種夜間截擊機――“英俊戰士”夜間戰鬥機。該機於1939年7月首飛成功,1940年11月19日第一次在夜間擊落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首開用機載雷達攔截並擊落敵機的先河。
隨後,德國空軍以牙還牙,1943年10月,德國人開始在飛機上試驗“利喜頓斯泰恩”機載雷達。裝有這種新型機載設備的德國戰鬥機開始給空襲德國的盟軍飛機帶來很大麻煩,不少飛機被擊落。
1940年2月,英國人研製成功多腔磁控管,為機載雷達跨入微波波段創造了重要的條件。英、美的國際合作使雷達技術與生產迅速取得成效,並在1942年開始批生產。
儘管早期的機載雷達體積和重量均很大,探測距離較短,且可靠性也很差,但它們總算是使飛機具備了全天候能力,可以在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作戰,因此,主要航空大國裝備機載雷達的飛機越來越多,它們擊落的敵機數量也節節攀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較著名的夜間戰鬥機型號有英國的哈維蘭“蚊”式Mk,德國的He.219a-2/R1、容克斯Ju.88g-7、道尼爾Do.217N-2,美國的P-61、P-70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向日本本土逐步推進時,遭受了日軍“神風”特攻隊自殺式的瘋狂攻擊,艦船損失很大。
為了改善艦隊的對空警戒能力,擴大其對海上目標的監視範圍,儘可能遠地發現和攔截日軍的自殺性飛機,1944年美國海軍開始了用空中預警機取代雷達警戒艦的研究,一部AN/APS-20型雷達被安裝在一架TBM“復仇者”式艦載魚雷攻擊機上,將其改裝成TBM-3W型預警機。試驗獲得成功後,1945年3月,TBM-3W型預警機正式配備到航母上。該型機也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的空中預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