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抬槓

二人抬槓

二人抬槓是一種人力耕作方式,天水一帶的鄉間至今還用。 二人抬槓,妙就妙在抬槓上。 那么,二人抬槓,何嘗不是人們從現實走向理想的支點。

二人抬槓是一種人力耕作方式,天水一帶的鄉間至今還用。
一個大約四米長的木槓,在兩端同一平面,大約20公分處鑿卯榫,鑿好的卯榫眼上釘入40公分長,有擀麵杖粗的木栓,在耕作時,前面的人把犁上的繩子套在木栓處,耕種時,前面的人置抬槓於肩,在前胸向前用力拉。後面的一個的一邊扶犁,一邊用另外一個栓往前推。前面的人抬槓用力接套在犁上的繩子,後面的人扛槓扶犁,如圖所示:
二人抬槓,妙就妙在抬槓上。沒有抬槓,扶犁和拉犁用力難以配合,甚至構成了矛盾。有了抬槓,前後兩人都在平行的支點上,腳、腿、腰、肩協調用力,所有的力都調運在著力點肩膀上,力從肩發,由抬槓慣通,前拉後推,扶犁如握方向盤,前行勻速通身的勁。若是生地,大不了前面拴個牽繩,婦人娃娃一輔力即輕鬆許多;若是翻了的熟地,夫婦二人一晌午就能犁上老大塊。在天水,二人抬槓簡直成了諧調家庭關係的生活工具。農忙時,從鄉里走一趟,看到田間頗有幾份悠閒的耕作圖,透出農耕生活的文化氣息和品味。
二人抬槓的扶犁講究陰陽手(一手正握與一手反握),靠向犁完的地的一面為正握,另外一邊把手為反握,手心向上。這樣才能更嫻熟的駕馭犁,人、犁、槓組合成一幅力與美的
二人抬槓
幾何圖形,鏵的銳角插入泥土,如蠶食桑葉,吐出綿密的犁道。
“二人抬槓”最能經歷住歷史的挽留。它與“V”字形犁一樣,並沒有被現代化耕作代替,而且有著堅強的生命力——實用。山地不平整,小塊地多,既不能牛耕,更不能機械耕種。“二人抬槓”方便靈活,容易掌握。再著,地少了,養牛等大型動物花不來,飼養麻煩。
歷史把農民固定在賴以生存的田地上,鄉親便用智慧,憑肩和手,僅以這么一條槓桿,托起了天、地、人賦予的使命。那么,二人抬槓,何嘗不是人們從現實走向理想的支點。
這些年,農村生活富裕了,耕種時,大多願意掏幾個錢,雇下苦人畜耕。儘管二人抬槓遲早會在這塊土地上消失,但想起逐漸好起來的生活,不應忘記,我們曾有過二人抬槓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