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教育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德與智的全面發展,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心理健康,而體的全面發展則是心理學所說的生理健康。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育的目標實際上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本套叢書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為視角,分別探討了國中生和高中生德與智發展過程中的困惑與疑問。書中不僅包含話題探討也配備了心靈體操,在為教師、家長和學生釋疑解惑的同時,也是幫助教師和家長認識孩子、理解孩子,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理解他人的實用手冊。
——作者寄語
內容簡介
本書由五章組成。分別涉及國中生的學習、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和良好生活態度、健康心理培養等,並就新時代出現的諸如孩子的網路成癮問題、逆反心理、感恩教育和家庭文化環境薰陶等問題,做出了相應的闡述。此外,此書還向國中生家長介紹了一些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如何利用“愛”來更合理地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期待對親職教育中的親子溝通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作者簡介
崔麗娟,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基礎心理學博士,套用心理學副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會心理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等十多項研究課題。出版心理學著作20餘種,其中《心理學是什麼》一書,分別在大陸、香港和台灣出版,並獲得第八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在心理學、教育學雜誌上發表有關青少年研究論文2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重新認識孩子
第一節 同一性危機:與孩子共同度過
第二節 幫孩子“心理斷乳”
第三節 打開孩子心靈的鎖
第四節讀懂孩子的心情
第五節 也為孩子多著想
第六節 關於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二章 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節 您的教育觀念落伍了嗎
第二節 批評也要講究藝術
第三節 表揚與期待的力量
第四節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
第五節 為什麼難與孩子溝通
第六節 用感恩的力量來教育孩子
第七節 減小代溝的距離
第八節 愛就是教育
第九節 讓孩子學會玩兒
第十節 小鬼也要學當家
第十一節 引導孩子正確消費
第三章 成為孩子學習的良師益友
第一節 “分數挫折”和“分數隱私”
第二節 如何幫助孩子應付考試
第三節 讓孩子學會觀察
第四節 讓孩子成為記憶小超人
第五節讓孩子愛上讀書
第六節 引導孩子看正書
第七節 不做“陪讀家長”,培養孩子的學習獨立性
第八節 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第九節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十節 創建學習型家庭
第四章 讓孩子懂得交往也有藝術與尺度
第一節 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第二節 讓孩子懂得交友的藝術
第三節 寬容的力量
第四節 影響交流的障礙
第五節 孩子早戀了
第六節 面對孩子的“影子愛情”
第五章 強健孩子身心,感受快樂人生
第一節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節 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意志
第三節 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第四節 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第五節 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第六節 讓孩子遠離謊言
第七節 讓孩子不要整天纏著電視
第八節 讓孩子遠離網路成癮
第九節 了解心理測驗
書摘
第一章 重新認識孩子
第一節 同一性危機:與孩子共同度過
5月17日 陰
昨天把《射鵰英雄傳》看完了,看到最後,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歐陽鋒的確不是什麼好人,可到最後他的結局也實在是太慘了,親兒子沒了不說,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空有一身高深的武功又能如何呢?我覺得我丟了自己的人是最可憐也是最可悲的,不過歐陽鋒已經瘋了,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可悲與可憐。那么,那些清醒的人們呢?郭靖不也在喃喃地問自己:我是誰?我是誰?
是啊,我是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會忍不住地問自己。有時候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我會突然覺得很陌生。這個就是我嗎?
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一個開朗而活潑的女孩子,可以和大家一起瘋一起玩,無所顧忌。可當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似乎又變得內向而深沉。我喜歡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好朋友在看了我寫的文章後說我是在故作深沉,因為文字中反映的我似乎不是他們所認識的我。連我的語文教師也說,我的文字似乎太沉重,不像是這個年齡的人所寫的。究竟哪一個我才是最真實的我?或者哪一個都不是?也許,有一天,我也會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
這是一個國中女生的日記,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那種困惑與迷茫。的確如文中的“我”所言,她的文字太沉重,筆觸太成熟,已經有點超出她的年齡。然而,她所面對的困惑卻是他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普遍面對的問題,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做“自我同一性的危機”。
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通常遵循著這樣的規律發展:首先是認同自己,肯定自己,然後發展到自我同一性的擴散,也就是由對自己產生的懷疑,最後再演變到新的自我認同。這是一個對自我肯定——否定——肯定的波浪式前進的發展過程。
自我認同是指自我同一性的獲得,是自己對自己的滿意狀態。具體地說,就是孩子對自己各個方面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一個和諧穩定的狀態,孩子肯定自己、喜歡自己。自我認同的表達方式是:“我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別的什麼人。”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兒童的自我意識處於穩定協調的平靜狀態,他們一般不會懷疑或者否定當時“我”的現實狀況,不會產生疑惑,也不會問出:“我是我嗎?”這樣的問題。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我認同的狀態就會漸漸被打破,孩子們面對的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擴散。在這個時期,生理變化帶來了激烈的心理震盪,原有穩定和諧的心理結構被打破,他們會漸漸對自己不滿意,他們會懷疑自己。當他們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向內部世界以後,發現自己已不是原先的“我”了,兒童時代的“我”變成了一個全新的陌生的“我”了。進一步審視的結果,發現不但身體不是“我的”,就連自己的個性原來也不是“我的”,而是父母、老師和其他人造就的。於是他們生氣了,一種屈辱感油然而生。隨之便與原來的“我”決裂,要求擺脫家長和老師們的束縛,要求獨立、自主,從原先的一切依賴中掙脫出來,尋求真正的自我,獨立意識空前強烈。這種“我不是我”的自我意識的分化,是青年心理發展的必然過程,是他們由兒童走向成人的必由之路,是其成長的內在動力,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由於這種自我意識的分化過於劇烈,也會帶來消極作用,影響心理正常發展,所以需要我們家長的正確引導和他們自己的正確把握。
如果孩子能夠在自己的努力和我們的幫助下,順利度過這個自我同一性擴散的過程,就可以達到新的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擴散的過程,其實也是青春期的孩子們尋找新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統一性的過程。他們會獲得三方面的自我認同:悅納已發生了變化的生理自我,適應新的社會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接受已經改變和提高了的心理素質。我們把這三個方面叫做生理認同、社會認同和心理認同。這時候,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會在新的基礎上得到升華。
然而,這個升華的過程並不是平平靜靜度過的,在新的自我認同產生期間,孩子們的心靈會經受衝突、矛盾,他們會感到困惑與迷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同一性危機”。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已在漸漸成熟。但仍有閱歷不深、容易衝動、偏激、缺乏經驗等特點,當他們面臨著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環境和個人因素時,很容易產生角色混亂、衝突和矛盾。這些混亂、衝突和矛盾就構成了他們的同一性危機。這也是青少年在走向成熟,獲得穩定的、適應性的過程中必經的一步。如果一個孩子能成功地度過這一時期,成功地解決同一性危機,那么他就能確認自我,對自我形成客觀的評價,人際關係也可以達到協調、融洽,有良好的自我感覺,並願意把自己融人社會中去。可如果他不能解決同一性危機,就會在不同程度上發生同一性混亂,使自己陷人與上述種種截然相反的處境。
發生同一性混亂的青少年,總覺得過去與現在的自我之間缺乏連續性,仿佛突然之間自己對自己都陌生了起來,簡直判若兩人。關於自我的感覺變化無常,自我評價出入很大,一會兒十分自信,甚至自傲、狂妄,一會兒又覺得自己其實是一無是處,從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情緒變化強烈,喜怒無常,有時表現得很活躍、好交往,有時又十分安靜,寧願獨處。對人的態度也極易變化,搖擺不定,一方面很想與同伴交往,並表現出積極去接近的態度;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排他性,不輕易接受和容忍別人,也不願別人真正了解自己。發生同一性混亂的青少年最大的特徵是處於高度焦慮之中,既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確切地了解自己,悅納自己,又無力從現實生活的千頭萬緒中解脫出來。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對孩子們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孩子們面對著自我同一性危機的時候,我們又該怎樣去幫助和引導他們呢?
1.幫助他們適應生活,提高接受現實的能力
孩子們往往都比較容易接受令人高興和滿意的事實,一旦遇上不順利的、令人失意的現實,很多孩子就會難以接受,想不開,甚至對自己、對社會都產生不同程度的懷疑。生活和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那些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自然會搖擺不定,容易產生同一性的混亂。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坦然地面對生活,培養他們寬闊的胸襟,無論幸運還是不幸,都應該有接受和面對的勇氣。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家長首先應該以身作則,不要患得患失,特別是不要在孩子遭受失敗的時候表現出對他們的不滿。
2.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
學者對美國維吉尼亞州南部中學生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發展了較穩固的同一性的青少年較少有心理錯亂感。性格堅強可以受得起失意和傷心的打擊,爽直可以擺脫瑣碎的煩惱,樂觀開朗可以令人充滿活力與朝氣,善良寬容則會給人帶來忠誠的友誼。反之,逞強、固執、多憂、敏感的人,則常感到不如意,內心存在憂慮,不合群、自我壓抑,缺乏獨創性。因此,良好的個性特徵對於孩子順利度過自我同一性危機是非常有幫助的。家庭作為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環境,對於他們性格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家長的教養觀念與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個性特徵。在其他章節中,我們會介紹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
3.培養孩子們的情趣,開闊他們的視野
當孩子們總是去關注自己內心的困惑和焦慮的時候,他們焦慮的程度只會不斷加深。我們可以試著去培養他們多方面的情趣,通過開闊他們的視野來沖淡他們的不安與焦慮。在音樂、書法、繪畫、旅遊等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看到廣闊的世界、美麗的自然以及自己的進步。通過這些方式,他們既可以獲得寬廣的生活視野,又可以增強適應能力、穩定情緒、陶冶情操,釋放出自己充沛的能量,解除心理緊張。
總之,自我同一性混亂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它並不可怕或神秘。有了這些心理學知識的幫助,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面對他們成長中的危機,幫助他們完成對自我的重新認識與超越,更坦然地邁向成熟。
第二節 幫孩子“心理斷乳”
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們要開始給他斷乳,面對那個已經有了小乳牙,但還鬧著要吃母乳的小寶寶,家長們會用盡各種方法;有的媽媽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循序漸進;有的媽媽在奶頭上塗上辣椒,說斷就斷。無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每個媽媽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孩子順利度過斷乳期,讓孩子可以全面地吸收營養,健康成長。
轉眼間,孩子已經十幾歲了,有的孩子已經和爸爸媽媽差不多高了。這時候的你是否意識到,孩子的又一個斷乳期到了,這就是心理斷乳期。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們隨著身心的成長發育,逐漸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所面臨的新的問題的時期。由於心理斷乳並不像生理斷乳那樣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過程,所以並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夠關注孩子的心理斷乳。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把這兩個概念對照起來,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共同之處,無論是生理斷乳還是心理斷乳,都會使孩子產生新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會與他們以前的習慣不相適應,發生矛盾。心理斷乳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影響絕對不亞於生理斷乳,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去了解關於心理斷乳的知識,用我們自身的努力去幫孩子心理斷乳。
最早使用心理斷乳這個說法的是心理學家霍林沃斯。他用這種說法形象地反映出了處於這個時期孩子們的特點。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現是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會有一種“如果能擺脫家庭成為自由獨立的人就好了”這樣的想法和衝動,他們渴望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他們希望周圍的人不再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而是把他們看做是成人。雖然有了如此強烈的成人感,但這個時候的孩子其實還不夠成熟,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以顯示自己的獨到之處,但往往沒有充足的證據;他們喜歡批評別人,以證明自己的正確,但又往往失之片面。然而,這才是他們最可愛也最寶貴的地方,這些都意味著他們在從幼稚走向成熟。
就像生理斷乳可能會帶來嬰兒的不適應一樣,心理斷乳同樣會產生出很多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生理斷乳通常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而心理斷乳則表現出一種自發的傾向與行為。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心理斷乳”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具體就表現為叛逆性非常強、不尊重老師和家長、盲目追求無約束的自我、尋求刺激、離家出走等行為。可以說,這是一種發展的必然,但其表現的方式卻是我們做家長的所無法接受的。因而,心理斷乳這個過程還是必須在成年人的幫助與輔導下完成。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和孩子一起度過心理斷乳期。
1.看到孩子的成長,給予他們尊重
很多父母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孩子就算長到30歲,在我們眼裡也是孩子。”擁有這樣心態的同時,我們也別忘了去看看孩子們眼中的自己。十幾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了第二性徵的發育,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他們的心理上也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成人感。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應該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了。當然,他們在經濟上還不能獨立,還必須依賴家庭和父母,這是讓他們感到非常懊喪的一點。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仍然用以前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口口聲聲的叮嚀,就難免會引起他們的厭煩,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樣的結果就是,父母讓孩子往東,他偏要往西,反正就是要對著幹。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先要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一些孩子自己的問題,就讓他們自己說了算,我們不要過多干涉,比如說衣服和鞋的款式,這樣會讓他們擁有自我控制的感覺。家庭中面臨的問題,也讓孩子參與來決策一下,比如說買什麼樣的家具,換什麼樣的窗簾,即使最後孩子的意見沒有被採納,這個被詢問的過程就足以使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我們甚至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管理當中,比如說讓孩子替整個家庭管賬,這樣在體現對孩子尊重的同時,還能改變孩子的消費觀念,培養他們節儉的意識。總之,當我們能夠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朋友關係的時候,我們就成功了。
2.看到孩子的變化,幫助他們了解自己
上國中的孩子在自我意識的發展方面開始出現了質的變化。進入新的學校,認識了新的同學,面對著新的要求,這所有的一切都促使他們對自己的作用、能力和責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個性,逐漸產生並不斷增強了解自己的需要,這種需要明顯地表現在國中生開始對自己及別人的精神世界、個性品質加以關注。他們開始要求了解自己,開始想到自己、發現自己,也開始發掘自己。他們關心自己成長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很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價值,能做些什麼,將來應該成為怎樣的人等等。但這個時候他們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還具有片面性和不穩定性。在進行評價時,他們往往會產生以偏概全的結果。有的時候他們會因為一次成功而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有的時候他們又會因為一件小事的失敗過分低估自己,顯得非常消沉。我們家長應該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和變化給予他們適時的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當孩子洋洋得意的時候,我們要教會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陷;當孩子失去信心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們:“我相信你,你能行!”我們還可以推薦給孩子一些名人的傳記,讓他們在別人的故事中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勾畫出自己的理想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