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1912年9月,乾祖望醫生出生在上海市金山縣一個書香門第,5歲就被送往著名的姚石子家塾。1929年2月,拜師馬培之高徒鍾道生門下,平時除了跟師待診,還要做掃地、挑水、擦燈罩、配方磨藥等雜事。為了學習治療急性喉梗塞病人施救時常用的擒拿術,苦練“三指抓壇功”。22歲時學成出師,在上海市金山縣張堰鎮掛牌行醫,他聽祖父不與名醫撞車的告誡,診病以外科為主,治療外傷所敷藥膏全是自己用麻油熬制,因療效顯著而備受歡迎。在上世紀30、40年代,衛生防疫工作差,每年都有“疫喉”流行,乾祖望憑藉嫻熟的擒拿技術,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
1946年,34歲的的乾祖望將診所遷至松江縣城蔣金橋。1951年,個體診所兼併,乾祖望與同道們在松江城建立了第四聯合診所,並設立耳鼻喉科,成為中國第一個掛上“中醫耳鼻喉科”牌子的診所。1935年,進入上海張崇熙主辦的東亞醫學函授學校學習4年,獲得畢業文憑。1947年任松江中醫公會理事、江蘇省中醫師公會監事。1952年,來到北京“中央機關直屬第二醫院”耳鼻喉科進修學習半年。從帶額鏡、執音叉,到寫西醫病歷,做手術操作,乾祖望在短時間內逐步了解了西醫耳鼻喉科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識;掌握了對耳鼻喉科疾病的檢查手段和診斷方法;對一些簡單疾病的手術操作也有所了解。1972年,以乾祖望為首,江蘇省中醫院正式掛上了“中醫耳鼻喉科”的牌子。
1980年衛生部委託南京中醫學院主辦全國中醫耳鼻喉科進修班、師資班,此任務就落在乾祖望肩上。年近七旬的他接受任務後馬上開始趕編教材,編寫了《耳鼻咽喉科中醫古代文獻選讀》《中醫耳鼻咽喉科總論》《中醫鼻科學》《中醫咽喉科學》《中醫耳科學》等近100萬字的書稿,備課、講課也都是他一人。1980年成功舉辦了第一期學習班,反響良好。之後的1981年、1982年、1985年又連續以“獨角戲”的形式舉辦了5期學習班,為全國各地培養了近100名專科人才。
1983年,江蘇省中醫學會成立了“中醫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乾祖望當選為主任委員;198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乾祖望擔任主任委員。專業學會成立之後,乾祖望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畢生經驗和學術思想與之交流、討論,推動了整箇中醫耳鼻喉科領域的發展。
1988年,乾祖望率先將中醫耳鼻喉科專業推向世界舞台,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國濟中醫培訓中心,成功舉辦了第一期國際中醫耳鼻喉科培訓班,學員來自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1990年“全國500名名老中醫師帶徒”、1991年7月江蘇省舉辦“拜師大會”時,乾祖望收徒兩名:陳國豐與徐軒。2001年至2004年,廣東省中醫院開展“院內師帶徒”活動,乾祖望作為老師之一,帶教了李雲英、廖月紅兩名徒弟。
著作
乾祖望一生筆耕不輟,著作多達四百多萬字,經典著作包括《中醫耳鼻喉科學》、《南京現存中醫書目》、《護士學校教材·外科教材》、《中醫食養療法》、《尤氏喉科》、《中醫鼻咽喉口齒·方劑選編》、《耳鼻咽喉古代文獻·選、注、譯、評》、《中醫耳鼻喉科期刊資料摘要》、《乾祖望詩集》、《中醫喉科學》、《孫思邈評傳》、《乾祖望醫話》、《乾氏耳鼻喉口腔科學》、《乾祖望耳鼻喉科醫案選粹》、《乾祖望經驗集》、《乾祖望養生之道》、《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乾祖望》、《乾祖望醫書三種》、《乾氏耳鼻咽喉科學》、《乾祖望外科》等等,發表論文(包括醫話)326篇,他的弟子及同行們闡述其學術思想和經驗的文章百餘篇。
學術內容
一、創“中介”學說,脫“三因”窠臼
自南宋陳無擇根據張仲景“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的觀點,提出“三因”學說以來,外因、內因、不內外因的病因分類法為歷代醫家所沿用。乾祖望大膽質疑這種學說的不足之處,提出“中介證”學說,重新解釋“三因”。所謂“中介”,是指從病因到證候表現之間的中間媒介。“中介證”主要根據病邪對於人體臟腑的影響程度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強調動態分析和從病因病機到治法遣方用藥的統一性。
二、倡“四診”為“五診”
在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法的基礎上,乾祖望提出增加“查診法”,借用現代醫學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實驗檢查、物理檢查),為辨證提供更多的依據。如外耳道檢查、聽力檢查、鼓膜檢查、前庭功能檢查以及鼻腔、咽部、喉部及口腔的各項專門檢查,還包括一些實驗室的理化檢查等等。通過“查診”,不僅提供了辨證依據和治療措施,更重要的是減少了誤診、漏診和醫患矛盾。
三、調整“八綱”為“十綱”
乾祖望將傳統的“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學說調整為“十綱”,他認為,八綱作為辨證綱領,是以表里分病變部位;以寒熱別病理性質;以虛實說明正邪盛衰情況;再把表、熱、實歸入陽證;里、寒、虛歸入陰證。這樣陰陽二綱既是八綱中的總綱,則不應與其它六綱並列,否則形同虛設,也不符合邏輯。乾祖望提出“十綱辨證”的學說,即表、里、寒、熱、虛、實、標、本、體、用十綱,陰陽單列為總綱。
四、發現兩個新病種
“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
臨床套用
摸索出專科用方數十首,內十首左右療效最為顯著,如五味子合劑現在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製成成藥作為常用有效藥;參梅含片在江蘇省中醫院作為王牌藥使用,30年來經常供不應求。其他的也通過《名醫名方錄》、《現代名醫經驗方》等媒體的擴散而全國都在運用。
軼事典故
乾祖望講課語言生動,條理清晰,簡明扼要,擅長總結某些理論研究成果,方便學生吸收記憶並運用。如“耳為腎竅肝膽附,鼻屬肺竅陽明過,咽胃喉肺少陰循,舌心齒腎口唇土”,簡單的四句話,把複雜的耳鼻咽喉口腔與臟腑經絡關係聯繫起來了。他還寫了“三字經”:如疼痛:風上騰,見表證;紅而腫,熱毒癰;肝陽升,痛必甚;虛象疼,輕而鈍。瘙癢:皮膚癢,風和濕;多嚏癢,過敏質;喉久癢,相火炙。腫脹:紅腫熱,白腫痰,漫腫氣,久腫衰。流膿:虛或寒,清且白;黃和稠,熱毒迫。充血:深紅熱,淡紅寒;久病晦,似豬肝;新病艷,如染丹。“三字經”朗朗上口,便於記憶,非常方便學生學習。
乾祖望一生節儉,卻將大部分節省下來的錢都花在買書上了。他的藏書非常豐富,除了浩如煙海的中醫專業書籍之外,字典辭書、四書五經、佛學道教、天文地理、古史今說、格律詩詞等各種書籍無所不包,其中更有不少珍本、善本的線裝書。更難得的是,乾祖望非但愛書,更善於保管書籍。他將書一一分類,編號四十餘門,排列有序,要使用時可以輕而易舉,信手拈來。他將自己的書房名為“繭齋”,一者極言其小,二來,他以書房為蠶繭,在繭齋中不斷充實自我,吐絲作繭,以期有一日可以破繭成蝶。儘管全家都依靠他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儘管工作非常繁忙,他還是將自己所有的業務時間和金錢都投給了他摯愛的書籍,正因如此,他曾寫下“人瘦因工作,家貧為買書”的對聯以自況,人們送了他一個“書痴”的雅號。1990年元旦,南京文化界評選“藏書狀元”,乾祖望曾在數百人的角逐之中榮登榜首,獲封“金陵藏書狀元”。
後世影響
第二屆國醫大師榮譽獲得者。
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醫人首先醫己,一個無病的人,才能做個稱職的醫”——乾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