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苗民起義

乾嘉苗民起義

影響所及,湘西、黔東北甚川東南(今渝東南一帶)至一帶苗族紛紛起而回響。因這次起義發生在清代乾隆、嘉慶之交,故史稱“乾嘉苗民起義”。

起義始末

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貴州省松桃廳大塘汛大寨營苗族石柳鄧與湖南省永綏廳黃瓜寨苗族石三保等人,聚集於湖南省鳳凰廳鴨保寨副百戶吳隴登家中,與吳八月、吳半生、吳廷舉等人,在清朝的民族壓迫和大量失去土地的情況下,共同商討起兵反抗。他們提出:“驅逐客民,奪還苗地”的口號,商定於農曆正月十八 (2月7日)聯絡毗連的松桃,永綏、鳳凰、乾州四廳的苗寨共同起義。這是湘、黔、川三省邊區苗族在改土歸流以後,因流官繼續欺壓百姓和清朝地主兼併土地的必然結果。

因石柳鄧為起義進行的準備活動被官府發覺,所以松桃大寨營起義被迫提前於正月五日爆發,此後的幾天之內,石三保在湘南永綏廳黃瓜寨,吳半生在鳳凰廳蘇麻寨,吳隴登在鴨保寨、吳八月在乾州廳坪壠、吳廷舉在三岔坪,亦均先後起來鬥爭。

起義結果及影響

起義軍曾攻下乾州廳城,先後包圍松桃、永綏、鳳凰廳城。他們攻打清軍據點,奪回耕地,嚴懲作惡的百戶及地主,與前來鎮壓的清軍相持約2年之久。清朝剿撫兼施,在徵調7省18萬清兵大軍壓境的基礎上,又籠絡收買起義軍個別領導中的動搖分子,並分化瓦解友軍;加上起義軍武器簡陋,組織性與外界聯繫較差,勢單力薄,各自為戰,很容易受到分割包圍,因此一些據點先後被清軍占領。石柳鄧率所部轉入湘西後,曾與各路義軍分別迎擊來犯的清軍,經烏巢河谷戰役,吳半生、吳八月、石三保等先後被俘。1796年 (嘉慶元年)七月十五日,義軍占領達1年5個月的乾州廳城失守。十一月中旬,石柳鄧與吳八月之子吳廷義等領導義軍退守石隆寨。次年正月三日,在清軍四路圍攻下,起義軍寧死不屈,取得擊斃清軍守備、千總、把總的戰績,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清政府在鎮壓乾嘉起義以後,在苗疆修復“邊牆”150餘公里,建碉堡、哨卡、關口1100餘座,招屯兵7000人,備戰練勇1000人,實施“屯田養勇,設卡防苗”的政策。屯田制度的建立,不僅掠奪了苗民的田土,壓制了苗民的自由,後來屯租剝削日重,導致了此後再一次爆發的“革屯運動”。

清朝對西南苗民的起事,前後動員了七省的兵力近八九萬人,耗費白銀九十五萬多兩,損失一百一十多位將官,包括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兩位乾隆愛將,也是因為平苗亂而勞累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