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漢字]

也[漢字]
也[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也,yě,象形,本義女侌(陰)。《說文》:“也,女陰也。象形。” 也,漢字,象形。邨的本字。本義:羹魁柄。在現代漢語中用作副詞是指同樣的意思,而用作助詞是指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的意思。也的總筆畫數為三筆,結構為獨體字。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米字格中的“也”字 米字格中的“也”字

1〈副〉[象形,本義女侌(陰)。《說文》:“也,女陰也。象形。”邨的本字。本義:羹魁柄]

亦表示同樣 。

如:我高興,你也高興;也可以;也是

2疊用,強調兩事並列或對等 。

如: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

3表示轉折或讓步 。

如:即使失敗十次,他也不灰心

4表示委婉。

如:我也只好如此

5表示強調 。

6如:也須(也應當;也應該);連老人也幹活

表示選擇,還是

你見我府里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水滸傳》

7又如:也是(還是)

語氣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旋見一白酋…英將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8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9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10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後半句將對前半句加以解說。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象形〉

女陰也。文象形。?,秦刻石也字。羊者切 文二 重一

女侌也。此篆女陰是本義。叚借為語䛐。本無可疑者。而淺人妄疑之。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見多怪之心測之也。從乁。象形。乁亦聲。按小徐有乁聲二字。無從乁二字。依例則當雲從乁。故又補三字。從乁者,流也。乁亦聲。故其字在十六十七部之閒也。余者切。玉篇余爾切。?,秦刻石也字。秦始皇本紀。二世元年。皇帝曰:金石刻痊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邚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顏氏家訓載開皇二年長安掘得秦鐵稱權。有鐫銘。與史記合。其於久遠也,也字正作?。俗本譌作世。薛尚功歴代鐘鼎款識載秦權一。秦斤一。文與家訓大同。而權作?。斤作殹。又知也殹通用。鄭樵謂秦以殹為也之證也。殹葢與兮同。兮也古通。故毛詩兮也二字,他書所稱或互易。石?。汧殹沔沔。汧殹卽汧兮。

例:空空如也

演變過程

也[漢字] 也[漢字]

字形比較

也[漢字] 也[漢字]

常見字型比較

方言集匯

也的書法 也的書法

◎ 粵語:jaa5

◎ 客家話:[沙頭角腔] jā [客語拼音字彙] yā [海陸豐腔] rā rǎ rà [台灣四縣腔] jā jǎ jà [梅州腔] jā [東莞腔] jā [客英字典] jā jǎ [陸豐腔] jā jà [寶安腔] jā [滬語]jā

◎ 潮州話:jiǎ

詳細釋義

也:也字的發展過程,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是有變化的。它的語氣,強烈且果斷,用在句尾,當做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更加明顯。《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

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莊子》:“然則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晉書·魏舒傳》:“主人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聲,相問曰:‘男也?女也?’”《魏書·崔浩傳》:“……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書·劉芳傳》:“(王)肅曰:‘此非劉石經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說,《顏氏家訓》曰:“邪者未定之辭……北人即呼為也字。”(《唐韻》正卷九“也”字條)可見古音邪、也為異字同音通用。

這裡也、耶(邪)雖同作疑問語氣詞用,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同義詞。“耶”的本義屬疑問語氣詞,而“也”的本義則屬肯定語氣詞。所以,也字不能隨便當耶字用,只有在句中豈、焉、安、何等字為之先,它才能當作耶字用,如“何為者耶”,可以作“何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也字具有疑問語氣之義,是有條件的,即它須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例如上例中《晉書·魏舒傳》“……相問曰:‘男也?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才成為疑問語氣詞,它一般用於選擇問句中。

中國古書無標點符號,虛詞往往具備標句語的性質,並受句文中的影響,表示其詞性。所以,也字在這裡成為疑問語氣詞,而在別處,則成為其他詞性,其用法靈活廣泛。也字讀音如上說為羊者切,又讀邪音,也讀兮音。但上古時為悲音。(清陳僅《捫燭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韻正》卷二“馳”字)音讀如此多,義隨音轉,它是最突出的虛詞,虛詞依聲注義,也字自然有肯定與疑問正反兩用的變化。也字亦有兮、哉之義。《詩經·挪風·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鄭風·羔裘》作:“邦之彥兮!”又《詩經》的《國風·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而《淮南子·詮言》引《詩經》作:“其儀一也,心如結也。”說明也、兮同義通用。《論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也。”《韓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兩個也字,前“也”,《孟子·公孫丑》作“哉”。後“也”,《老子》作“哉”。可知也字亦有疑問語氣詞“哉”字義。這是由於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問詞搭配,從而形成它的變性。上句中如將“何”字換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為勸之也”,則也字仍作它的本義肯定語氣詞解,而與疑問詞哉字義不同。

另外,也字也可用於感嘆句中作感嘆詞。例如《史紀·叔孫通傳》:“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此也字即作感嘆詞用。也字到了唐、宋時,使用最為活躍。它的語氣,不似以前那樣強烈肯定,而變為舒緩平落。清張文炳說:“凡文勢平平落下,高不太揚,低殺太煞者,用之(也)。”《虛字注釋》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別巧妙,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蘇東坡的《酒經》,都以用也字為絕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個,後者用16個。歐陽修曾說:“平生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為退之畫記,退之又不能為吾醉翁亭記。”而東坡《酒經》:“每一也字,上必押韻,暗寓於賦,而讀之者不覺其激昂淵妙,殊非世間筆墨所能形容。今盡載於此,以示後生輩,其詞雲廠…·此餅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贏也……足以散解而勻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元代陳秀民稱“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於致力,則真味愈雋永”(以上均見元末明初人陳秀民著《東坡文談錄》)。讀者看過《醉翁亭記》和《酒經》,對於古文用也字之妙,自必更有一番體會。也字依聲注義,有如之、而、亦、者、矣、焉、耳等字的義,以及承上啟下的作用,列表如下……(下略)。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上】【乙字部】也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2

〔古文〕《唐韻》羊者切《集韻》《正韻》以者切,音野。語已辭。《說文徐注》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
又發語辭。《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
又姓。明也伯先。
又《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
又《正韻》養里切,同迤。
又《六書正譌》古文匜字。注詳匚部三畫。

相關名言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 放棄他。——莎士比亞

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 知道整體就是力量。——馬克思

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周海中

在許多問題上我的說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識得歸功於他們, 得歸功於那些最先為這門學說開闢道路的人。——哥白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