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寺

九鼎寺

九鼎寺宇初創於明洪武年間,經正德、嘉靖兩度維修,清、民國[中華民國]兩代又進行擴建,現寺宇包括土主廟、妙勝閣、華嚴閣、三教閣、彌陀閣、碧霞庵、古佛洞、毗盧閣、玉峰閣、千花台等殿閣。

基本信息

簡介

九鼎寺九鼎寺
九鼎山海拔3117米,因九峰並峙,也稱九峰山,九峰以形命名,分別為禁足、獅吼、攬霞、招鶴、峨眉、侍仙、中秀、遞雲、經台。洞有碧霞洞、觀音洞、朝陽洞、彌陀洞、隱貌洞、羊毛洞等。九鼎寺前有九鼎山雙塔,塔寺相映構成奇觀妙景。登九鼎山頂,祥雲壩子一覽無餘。每年農曆2月初8為九鼎山“太子會”遊客眾多,歷代遊人不絕,是祥雲著名風景名勝之一。

特點

九鼎寺九鼎寺
祥雲九鼎寺,位於祥雲九鼎山之巔,距祥雲縣城8.5公里。九鼎山者,因山之九峰形同九鼎故名。《祥雲縣誌》云:“山起九瓊若禹鑄九鼎而列也。”據傳古昔大禹治水既畢,鑄九鼎以定九州,夏周之際,雖朝代更迭,而鼎無恙。迨秦時,始皇無道,九鼎遂失。漢時,五色雲現於山頂,武帝見西南之地祥雲繚繞,知鼎已至彼地矣,遂謂之雲南,是邑始得其名也。山勢奇特,遠眺則整體形似蓮花,近觀九峰亦一一如蓮,奇峰突起,層巒疊嶂,鬼斧神工。唐時,有僧驟聞天樂臨空而下,得覓古佛於洞中,因茲建寺,後幾經擴建,蔚為大觀,乃邑內最早之寺院也。終南詔一朝,祥雲境內唯九鼎山與水目山二處伽藍耳。唐至清際,千餘年間,幾度興衰,代有大德中興。全盛之際,殿宇遍及九峰,梵宮金剎,峻極雲表,實惟棲心修道之所。高僧輩出,宏宣妙法,化導一方,華雨普洽,潤澤群生,道風蔚盛,名冠滇北。至清鹹豐間,山林失火,蔓延伽藍,寺毀僧散,金棟玉梠,俱化煙塵,唯宋時所建南北二浮屠倖存。祝融肆虐,梵宮頓成廢墟;天災無情,蘭若由斯凋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