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草本,高20-50厘米。
葉卵狀矩圓形,長5-12厘米,寬2.5-4厘米,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鈍或急尖。
花序頂生或腋生於上部葉腋,由2-8(10)聚傘花序組成,每個聚傘花序下托以2枚總苞狀苞片,一大一小,卵形,幾倒卵形,長1.5-2.5厘米,寬5-12毫米,頂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平截,全緣,近無毛,羽脈明顯,內有1至少數花;花萼裂片為5,鑽形,長約3毫米;花冠粉紅色至微紫色,長2.5-3厘米,外疏生短柔毛,為2唇形,下唇為3裂;雄蕊為2,花絲細長,伸出,花葯被長硬毛,2室疊生,一上一下,線形縱裂。
蒴果長1-1.2厘米,疏生短柔毛,開裂時胎座不彈起,上部具4粒種子,下部實心;種子有小疣狀突起。
生長環境
生路邊,草地或林下。 路旁、溪邊等陰濕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南(伏牛山)、安徽(巢縣、款縣、黃山、潛山)、江蘇(蘇州、無錫、常熟虞山)、浙江(杭州、紹興、寧波、天目山、四明山、壽山)、江西(大余雲峰山、九江廬山、南豐、瑞金、貴溪、資溪、崇仁、虞南)、福建(崇安、浦城、南平、閩侯)、湖北(利川、長陽、來鳳)、廣東(懷集、樂昌、乳源、和平、始興、連平)、廣西(凌雲、龍勝、三江、全縣、桂林)、湖南(永順、安江、長沙嶽麓山、保靖)、重慶(南川)、貴州(畢節、遵義、習水)、雲南(紅河、文山)。低海拔廣布,日本也有。
繁殖方法
一般用分株繁殖,南川地區在3~4月間,將母株邊根挖起,分成苦幹小蔸,每蔸有苗或芽4-5根。在整好的土地上,開1.3m寬的高畦,按行株距約30厘米,開穴,深10~14厘米,每穴栽1蔸,用土壓緊,蓋上細土,澆水定根。
栽培技術
苗成活後,施清淡人畜糞水。6-7月中耕和追肥1次。栽種後可收穫多年,故每年收穫後,要及時中耕除草和追肥等理,以保證來年還能豐收。
主要價值
藥源相關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別名:接骨草、土細辛(《植物名實圖考》),萬年青、鐵焊椒、綠豆肯、王靈仁(《分類草藥性》),辣葉青藥(《貴州民間方藥集》),尖驚藥(《貴陽民間藥草》),天青菜、金釵草(《閩南民間草藥》),項開口、蛇舌草(《浙江民間草藥》),化痰青、四季青、三面青、菜豆青、鐵腳萬年青(《四川中藥志》),九節籬(《湖南藥物志》),咳風塵、暈病藥(《貴州草藥》),紅絲線草、野青仔、肺癆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九頭獅子草的全草。夏、秋採收。
藥性論述
性味:味辛;微苦;甘;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涼肝定驚;散瘀解毒。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喘;肝熱目赤;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痛腫疔毒;乳癰;聤耳;瘰癧;痔瘡;蛇蟲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研煎液熏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發表。
2、《分類草藥性》:清火。治咳嗽、氣喘,吐血。
3、《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小兒驚風。
4、《貴陽民間藥草》:祛風,清熱,定驚。
5、《閩南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散熱。療疔瘡,乳癰,蛇咬傷,蜈蚣咬傷。
6、《四川中藥志》:清肺熱,化痰。治風熱咳嗽痰多。
現代研究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全草長20-50厘米,莖方形,深綠色,節膨大。葉卵狀距圓形,長3-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可見花序或果序。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本品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傷寒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3,5-吡啶二酢醯胺(3,5-pyridinedi-carboxamide),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和尿囊素(allant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