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工藝
九門樓座東北朝西南一字排開,東西長20.5米,南北寬92.8米,建築面積1900餘平方米,操場東西長16.8米,南北寬96.5米,面積1500餘平方米,占地面積近3500平方米。房屋為磚、石、木、瓦結構,正面有九個門,九門樓由此而得名,九個門中有兩個大廳門,七個小廳門,門框、門檻都是精鑿細磨的花崗岩石,前牆腳也是用數層花崗岩石砌成,磚塊都是標準的青磚。屋內有兩個大廳,七個小廳,大小十二個天井,左側大廳為主大廳,廳內天井兩側圍欄和廂房門窗上,有十分精美細膩的木雕,以浮雕、鏤雕方法雕的出來的人物、動物、植物栩栩如生,當時工匠們精湛的雕刻技藝令人嘆服。
流傳歷史
九門樓主大廳分前廳和後廳,前後廳靠天井邊的石柱上,刻有兩副對仗工整的對聯。後廳上方正中懸掛著一塊木刻“五世同堂”牌匾。據牌匾左側書寫及查閱船灣村張氏宗譜,這一塊“五世同堂”牌匾,是1909歲關已酉仲春月為張樹聲之妻壽婦劉氏旌表而立。
張樹聲生於1807年三月,歿於1894年正月,生前兩次婚姻,前妻生一子一女,不久病逝,隨後娶劉氏為妻,又生六子一女,共得七子二女。劉氏生於1819年八月,歿於1910年八月,享年91歲堪稱壽婦,並見連綿五代,故得“五世同堂”旌表。
張樹聲曾任清例授議敘九品,因子孫繁衍,人丁興旺,即於同治年間興建了規模宏大的九門樓。為建九門樓,僅籌備磚瓦、石料等建築材料就用了三年,從動工興建到竣工又用了三年。房屋四周全部建了圍牆,圍牆總長度270餘米,圍牆高五尺,前牆用青磚砌成,左、右後三面圍牆用條石和黃土建成,牆頂面用石板蓋。
目前,前圍牆大部分保持原貌,右側和後面圍牆已毀。 九門樓民居建築基本保存完好,除局部結構作了一些修改外,建築主體面貌未變。此房屋居住最多戶數達18戶,人口70餘人。20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有下放知青和下放幹部在此居住過。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觀念的大轉變,在九門樓長居的村民大為減少,有的另擇新址建了新房,有的到縣城安了新居。
至2010年,仍在九門樓居住的農戶只剩9戶22人。不論是現仍在九門樓居住的人,還是已經從九門樓走出去的人,對九門樓的保護意識都特彆強,有不少玩古董的人想把九門樓的木雕品買走,九門樓的主人們從來不予應允。他們深知九門樓存在的重要價值,他們鐵了心要守護好這份珍貴的祖業。
文物研究
九門樓在中源鄉為數眾多的清代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的九門樓,猶如鶴立雞群,十分引人注目。在中源“農家樂”旅遊的迅速發展中許多遊客慕名前往九門樓參觀,無不為之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