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歷史
由於日本部隊未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在裝備以及戰術上沒有重大變化,到1920年代時日本陸軍炮兵主力仍然是日俄戰爭時期向德國購買授權生產的三八式野炮。對於炮兵火力劣於各列強勢力至少一代的日本陸軍也開始提出新型火炮的需求,但是由於國內技術落後且研發進度緩慢,到1925年推出的改良三八式野炮也僅是三八式野炮修改炮架俯仰角度的小改款裝備。修改後射程雖然有提升,但是因為俯仰角度太大時炮身鎖閉機構會抵住炮架,對於炮架強度有非常大的損害,因此並不是一款成功的設計。
在國內技術沒有足夠進步下,陸軍提出了向國外買進最新技術來改良日本現有的制炮工藝。為此日本陸軍派出了考察團前往先進工業國家探訪,其中考察團對於法國士乃德(Schneider)公司的1927年型75毫米榴彈炮(Canon de 85 Mle 1927)產生興趣,因此與士乃德交涉相關合作方案,法國方面提出技術轉移以外日本還要另外購買士乃德的新型榴彈炮,對於日本陸軍而言的確需要國外新型武器的技術以及相關資料因此答應了相關條件。在購買測試後發現日本當時現有造炮工藝並沒有辦法設計出比樣炮更出色的產品,因此陸軍決定新型榴彈炮改為購入的士乃德野炮的修改型,這款榴彈炮於1930年推出。由於日本以皇紀紀年編號(1930年為皇紀2590年)因此被命名為九十式野炮,主要修改的地方為將原本適合歐洲操作的一些設計改為適合在中國大陸操作。
武器特徵
技術特點
九十式野炮的製作技術讓日本從第一代後膛火炮進化到與各國同步的水平,與前代火炮不同的地方包括:
自緊式炮身製作技術,使炮身重量減輕
開腳式炮架以及駐鋤,由於開腳式炮架使得炮身制退行程可以加長,因此可使用更高威力裝藥以及大仰角設計
氣壓式制退機構的實用化
炮口制退器,縮短炮身制退系統所需行程
由於加強裝藥以及加高炮管仰角的協助九十式野炮的射程大幅提升到14000米,在測試時炮兵部隊對於射程有極高的評價。
機械化
在九十式野炮量產的時間點西方各國已經開始將榴彈炮從馬拖曳進化為用卡車或是半履帶車拖曳,日本也跟隨上機械化的腳步,因此在1933年將原本設計僅能用馬拖曳的九十式野炮修改為可用車輛拖曳。主要修改點為將原本木輪更換為80厘米的實體橡膠胎,除此之外車輪還安裝了懸吊系統以維持高速拖曳下穩定行駛,這款改良型相關測試於1935年3月23日完成,日本陸軍在同年的8月9日給予“機動九十式野炮”的正式名稱。除了改良型外,原本僅能用馬拖曳的九十式野炮也加裝了輔助輪藉此可以用卡車拖曳。拖曳九十式野炮的牽引車為九四式四噸牽引車(1934年服役)和改良型的九八式四噸牽引車(1938年服役)。
自走化
除了機械化以外,1939年後陸軍也嘗試將此款榴彈炮安裝在裝甲車輛底盤上成為自行火炮,將炮口制退器拆除的九十式野炮於1941年安裝在九七式中坦克並完成測試。雖然裝甲部隊以及炮兵部隊對這款新裝備都抱持著極大興趣並迅速編入部隊,但因為本位主義影響因此同款武裝在兩個部隊名稱完全不同,炮兵部隊稱這款裝備為一式7.5厘米自行火炮,裝甲部隊稱為一式炮坦克,這也是兵器發展史上的少數特例。
反坦克炮化
由於日本開發的反坦克炮在效能上極為差勁,而九十式野炮在彈道表現以及初速上還算良好,因此日本陸軍也將這款榴彈炮修改為坦克炮並裝載在三式中坦克以及三式炮坦克上並開發穿甲彈以供運用,而當時美軍的M4中坦克搭載75毫米主炮也是法國士乃德公司1897年型榴彈炮的修改版。
實戰成果
在經過短暫的測試後,九十式野炮於1931年少量編入關東軍第二師團進行測試,於918事變以及之後在中國的大小衝突皆有參戰紀錄。但實戰部隊對這款榴炮的評價貶多於褒,最大的原因是因為90式野炮太重。
日本炮兵編隊1門75毫米野炮會分配到12匹馬進行相關炮兵裝備拖運,火炮分配到的馬匹為6匹,6匹馬的拖力在改良型三八式野炮的測試中已經確定無法負荷,更別說是更重的九十式野炮;雖然炮兵部隊一度有提出增加軍馬編制來適應日後更重火炮的發展,但是牽涉層面太廣被高層回絕,在後勤無法支撐的狀況下炮兵部隊無法換裝九十式,機械化雖然可以有效治本,但日本貧弱的車輛工業使得牽引車無法大量配發,這種後勤不足的結果注定炮兵部隊沒有採購九十式野炮的意願,直到其輕量化修改型九五式野炮以及機械化拖曳方式出現才開始進行少量採購。
除了重量問題以外,新技術的引入日本沒有完全消化也影響到火炮的表現,九十式野炮所採用的自緊炮身製程炮身有磨損過快的壽命問題以及精度不佳的毛病,這點對需要大量發射炮彈的炮兵部隊無法接受到拒絕採購此裝備,重量以及壽命問題使得日軍到1939年採購的九十式野炮數量僅有24門,諾門罕戰役時即因為炮兵世代差距而付出代價。
1939年爆發的諾門罕戰役當時在第1坦克團安岡支隊裝備了機動九十式野炮8門,整場戰鬥中其長射程為少數與蘇聯使用火炮平起平坐的裝備。雖然戰役中展現出其存在價值,但是日本參謀本部仍然因為重量因素不願意大量採購,對於此點日本高層的結論是“既然馬匹拖不動的話那就直接裝在車上”。加上諾門罕時九十式野炮曾對蘇聯坦克進行射擊並成功擊毀,因此九十式野炮日後導向自行火炮化以及反坦克炮化的契機。
1941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九十式野炮廣泛裝備在對盟軍的作戰部隊,雖然沒有單一明顯戰果,但是擁有與西方各國同等級火炮也顯著提升了日軍攻擊火力,對於日軍在東南亞攻勢有正面幫助;而自行火炮化的一式7.5厘米自行火炮在1945年的呂宋島戰役也是少數可以在500米外擊破當時美軍主力M4中坦克而且還可自力移動的武裝,到後期由於九十式野炮的多用途因此日本方面稱九十式野炮為日本版的ZIS-3。
除了日本以外,中華民國也在戰後在台灣接收了16門九十式野炮並編入師屬炮兵部隊,但實際表現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國共內戰時從國民黨部隊中繳獲此款裝備並於建國的閱兵式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