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占

乙巳占

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占星學著作,撰成於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稍後。至於書名為什麼用六十甲子中的乙巳名之,叫《乙巳占》?清代藏書家陸心源解釋說:"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陸心源認為道士李淳風推算出了準確的曆元為乙巳之歲,於是就以之命名該書,以示其言準確可信。陸心源的解釋可備為一解。

基本信息

簡介

【乙巳占】:書名,唐道士李淳風傳世的占星學代表作。

書

《乙巳占》卷首為李淳風的自撰序,序言解釋了他撰述此書的意圖及編撰思想。他認為,自然及人事變化多端,這些變化可以按不同種類相互感應,而人在其中最具典型性,即所謂:"門之所召,隨類畢臻。應之所授,待感斯發。無情尚爾,況在人乎?"因此,人可以通過觀察有關物象變化而了解人世事應。而在各種物象變化中,"聖人"最重視上天垂示的星相,這就導致了占星學的誕生。因此,按李淳風的理解,占星學是有其內在依據的。

占星學雖然有其內在依據,但在李淳風看來,歷代的占星學家,卻良莠不齊,既有如軒轅、唐虞、重黎、羲和這樣的一流大家,也有如韓楊、錢樂之類"意唯財谷、志在米鹽"的庸人,還有如袁充之流"諂諛先意、讒害忠良"的奸佞。鑒於這種情況,李淳風決定對歷史上的占星學作一番清算,總結諸家學說,"集其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採摭英華,刪除繁偽,"編寫一部"純正的"占星學著作來。這就是《乙巳占》的由來。

在內容上,《乙巳占》確如李淳風所言,系採擷唐以前諸家占星學說,加上他自己的發明創造,分類彙編而成。因此,《乙巳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著作,它是一部純粹的占星學典籍。既然是占星學典籍,那么,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又該如何評價這部著作呢?

重要價值

可以肯定地說,《乙巳占》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和科學史價值。

首先,它保存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古代文獻資料。

我們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占星學逐漸被人們所拋棄,相應地占星學著作也大量散佚,這就給後人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乙巳占》是雜采前代諸多占星著作編撰而成的,它為我們保留了許多可貴的占星學史料。例如,海上占星術的史料,東漢已經非常罕見,天文學家張衡在撰述《靈憲》時,詳細敘述了中外星官數,然後提到:"海人之占未存焉。"而在《乙巳占》引用的古籍中,就有《海中占》一書,這自然是很可寶貴的。再如,漢代盛行的緯書,經過隋朝的嚴厲禁絕,已大都失傳,而《乙巳占》中卻保存了很多漢代五經緯書的內容。《乙巳占》對於石氏、甘氏、巫鹹等的提及,對於後人研究這些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也是有益的。

需要指出的是,《乙巳占》在保存資料方面,雖不如其後的《開元占經》詳備,但它撰成於《開元占經》之前,有承前啟後之功。而且,《開元占經》在對其前的古籍廣蓄並收的同時,對以往諸家並未加以別擇棄取,這樣做雖然對保存舊有資料作用頗大,但亦不免失於瑣碎。相比之下,李淳風的《乙巳占》還是要略勝一籌的。《乙巳占》的不足之處在於,它在很多地方未能明確註明占文的由來。李淳風對此解釋說:占文對前人學說"並不復具名氏,非敢隱之,並為是幼小所習誦,前後錯亂,恐失本真故耳。"雖然他的做法情有可原,但對後人來講,畢竟不便。好在這一缺陷,在《開元占經》中得到了彌補。對於今人來說,只要把兩部書結合起來閱讀,對唐代以前中國占星學的發展狀況,就可以有一個大致的把握。

另外,《乙巳占》有助於我們獲得對李淳風的全面了解。李淳風是唐代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又是久享盛名的占星家,傳統上人們對他的占星學說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新舊《唐書》本傳的記載及其他書籍的間接反映。這樣做獲得的認識容易片面化。例如《舊唐書》本傳說他"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當時術者疑其別有役使,不因學習所致,然竟不能測也。"李淳風因其占候靈驗而聞名,但他本人在《乙巳占》中並不主張特別追求占星術的靈驗性。他指出,"若乃天道幽遠,變化非一,至理難測,應感詎同?梓慎、裨灶,占或未周,況術斯已下,焉足可說。至若多言屢中,非余所尊。"這是說,自然界是複雜的,占測家在對之進行解說時,很難做到準確無誤。占星家所要追求的,不應是"多言屢中",而應是"權宜時政,斟酌治綱,驗人事之是非,托神道以設教。"可見他是把占星學作為一種輔政措施來推行的。再如他在勸阻唐太宗不要濫殺無辜時說:"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但《乙巳占》卷三的《修德》篇卻強調對天變要"修德以禳之"。這兩種見解,本質上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不讀《乙巳占》,對李淳風思想的這一側面,就很難把握。而且,《乙巳占》所言,是符合中國古代占星學基本原理的,占星學強調的就是要通過觀測星相,了解所謂的"天心"、"天意",然後"修德以禳之",讓上天收回對自己不利的成命。如果沒有這一條,占星學賴以生存的土壤也就不存在了。通過《乙巳占》的論述,我們對新舊《唐書》本傳的說法,也有了新的理解。

其他相關

李淳風是位精通天文學的占星家,因而他對各類天象的描述,與其他人編撰的占星學著作相比,就比較準確。《乙巳占》中有大量占星術語,對於這些術語,李淳風一般是先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再闡述其對人事的象徵意義。這種做法,有利於擺脫傳統占星學的模糊和不確定。而占星學一旦不再模糊,就會很容易暴露出其不科學之處。占星學發展得越具體,越明確,就越容易葬送它自身。所以,李淳風的這種做法有利於科學發展,儘管他並非有意識地要用這種做法去葬送占星學。對當代人來說,則可透過這些術語的定義,了解當時人們的天文學知識。由此,《乙巳占》使占星學變得精確化了這一特點,對於科學發展而言,是有價值的。

《乙巳占》除了占星學內容之外,還記敘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天文學知識。例如卷一《天數》篇記述其改進後渾儀的具體結構,就很有價值。儘管新舊《唐書》對李淳風所制渾儀均有記述,但《乙巳占》的說明系李淳風親手所撰,內容比新舊《唐書》的記載更為詳細,時間上也早得多,這就補充了正史之不足。

《乙巳占》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有關天文學理論的演變。例如關於五星運動與太陽的關係,《舊五代史·歷志》記載了後周王朴的一篇奏議,上面提到:"星之行也,近日而疾,遠日而遲,去日極遠,勢盡而留。"而《開元占經》卷六十四則引韓公賓注《靈憲》曰:"五星之行,近日則遲,......遠日則速。"這與王朴的奏議正好相反。稍晚於李淳風的僧一行作《大衍曆議》,提到印度天文學關於行星運動速率變化原因的解釋,說"《天竺歷》以《九執》之情,皆有所好惡。遇其所好之星,則趣之行疾,舍之行遲。"而李淳風在《乙巳占》卷三則給出了另一種說法:"歲星近日則遲,遠日則疾。熒惑近日則疾,遠日則遲。填星之行,自見至留、逆、復順,恆各平行,無有益遲益疾。太白、辰星,晨見,初則遲而後疾,疾則伏;夕見,初則疾而漸遲,遲則伏。此則五星當分遲疾大量也。"顯然,如果沒有《乙巳占》的這一記載,我們對於古代行星運動速率變化學說多樣性的認識,就要打很大的折扣。

《乙巳占》另一頗值得一提之處是其對風力大小所做的分級。李淳風依據風力對樹木的影響和損壞程度將其分為8級,據《乙巳占》卷十《占風遠近法》的描述,這8級分別為: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樹及根。李淳風認為不同大小的風其所由來的遠近也不同,風力越大,其所由來的距離越遠。他將風分為8級,就是為了標誌相應的風所由來的遠近,並據此進行占測。他將風的大小與其由來遠近相掛鈎的做法得不到現代科學的支持。雖然如此,他對風力大小進行定量分級的做法卻是科學的。而且,儘管他的著眼點在於占測,但這一分級本身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最早的。此外,卷十的《候風法》記述了兩種風向儀的製作方法及相應的使用場合,也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乙巳占》有著巨大的文化史、科技史價值,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同時又是一部以占星術為主的著作,夾雜著大量的文化糟粕。在閱讀這部書時,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對於《乙巳占》這樣一部文化史著作,學界迄今的研究還遠遠不夠。要真正揭示其全面的文化史價值,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

《乙巳占》今本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在著錄該書時稱為十二卷,宋代以降都只著錄為十卷。陸心源鑒於最後一卷的字數約為其他各卷每卷字數的三倍,懷疑是後人把最後三卷合為一卷,因此與《新唐書》的記載不符。但《舊唐書·經籍志》在著錄此書時已標明其為十卷,這表明在《新唐書》成書之前《乙巳占》即為十卷本。故亦有可能北宋時人們鑒於最後一卷字數龐大而將其一分為三,但此種做法未得到後人認可,於是不久又被恢復為十卷本原貌。

宋代以後,《乙巳占》流布甚稀。清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竟未覓到,故《四庫全書》中無此書。阮元的《疇人傳》對《乙巳占》亦未提及。朱彝尊見到的,也只是殘本七卷,只有錢曾《讀書敏求記》提到此書。陸心源的門人從金匱蔡氏鈔得一本,被收入陸心源的《十萬卷樓叢書》,商務印書館在編輯出版《叢書集成》時,據《十萬卷樓叢書》本,將《乙巳占》重新標點排印,收入其哲學類。20世紀末,大象出版社在彙編出版《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時,亦據陸氏《十萬卷樓叢書》本,將《乙巳占》收入其天文類中。至此,一般讀者要閱讀此書,就比較方便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