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點
在國內,上海首先在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緊接著,教育部規定在全國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展,“研究性學習”將從國小階段開始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的開設,一方面給學校教學帶來“希望和曙光”,對傳統的教學觀念產生了強大衝擊;另一方面,許多校長和教師由於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沒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理念,他們感到茫然,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或者過分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能否有高的研究價值或社會價值,熱衷於邀請專家教授以至科學院院士來擬訂課題讓學生研究;或者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甚至從經濟利益出發,編寫各種各樣的“研究性學習”案例賣給學生;有的甚至穿新鞋走老路,力圖把“研究性學習”引導到解題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等等。這些錯誤的做法若不加以糾正,很有可能會把這一新課程引到精英主義或“應試教育”的歧途上去,完全失去開設“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目標
第一,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制定計畫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度;
第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
第四,獲得關於社會的、自然的、生活的綜合知識,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這些目標是一個整體,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說第一學期要形成提出問題能力,第二學期要形成制定計畫能力。
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不應把學習內容限制在某些方面,海闊天空,只要學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為探究的內容。通過探究性學習,希望學生獲得一種關於社會的、自然的、生活的綜合知識,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這是因為今天學生所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綜合性問題。解決這些綜合性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遠遠超出某一學科的範圍。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是關於生活、社會、還是自然的知識,只要需要就應該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識而言,探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就學生所獲取的知識而言,探究性學習也是開放的。在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書本知識以外,學習者還要廣泛地獲取未經加工處理的第一手資料,經過頭腦的加工形成結論,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超出二手的書本知識的極限。
自主性
自主性是實現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所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探究性學習的目的。不論是探究的能力,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度,還是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都是只有通過親自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識,也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生成,靠傳授式的教學難以獲得。
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是否就意味著教師是多餘的,或者說教師沒有什麼作用呢?當然不是。在探究性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教師就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不可能什麼都懂,應該與學生一起探究、一起學。但是,教師畢竟是成年人,他們走的彎路比學生多,碰的釘子也比學生多,可以向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教師應該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判斷;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和計畫;要檢查學生計畫的可行性;要提醒學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安排學生活動、防止事故;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要糾正學生不規範的做法,防止偏見和差錯,提醒學生注意實事求是,注意結論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探究的過程進行總結反思;要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其中包括:對課題意義的再認識,對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報告自己的收穫,等等。
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的價值何在?可以有學術價值,如:學生提出一個把植物的種子送上太空再回來觀察它們的變化;也可以有社會效益,學生的探究解決了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問題。但是,探究性學習的最主要價值在於其對學生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價值。能有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當然很好,但是不必強求。過分強調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結果必然導致精英主義。因為這樣的課題不可能過多過濫,要求也高,不是每一名學生,每一所學校都有條件做的。
強調探究性學習的教育價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過程。學生的體驗和表現比結果更重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發展,是探究性學習的最主要目的。強調探究的過程,但不能讓探究的過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畫、收集數據、整理分析、得出結論、評鑑預測,是科學探究過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規範。它們之間也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不能硬性規定哪一個步驟在先,哪一個步驟在後,也不必強求探究過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動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制定計畫,如何進行評鑑等任何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也可以是相對完整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重在過程,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就不應以成敗論英雄,更不應該以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而是要看學生的態度和表現,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主。對於那些完全不投入學習活動的學生,既要在成績上有所表示,更要讓他們自己找出差距。但是,對於能積極投入的學生,不一定硬要區分成績的高低。現在提倡的檔案袋評價就是一種很適合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方式。像上面的案例一樣,每次活動結束後讓學生寫一寫報告,把自己的探究問題、計畫、成果和自己的體會以及對今後的展望記錄保留下來,把自認為好的就放進去,不好的就換掉,等到畢業的時候再回頭看看自己幾年的進步。這種自我評價的方式與他人的評價相結合,比一個簡單的分數更能反映學生的情況。
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不同於學科知識傳授,不能只是坐而論道,要實踐,要活動。但要注意的是,過去我們往往把實踐狹隘地理解為與體力活動或動手技能相關的操作活動,如過去在理科的實驗課強調的就是動手操作技能。現在隨著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動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相對下降,更重要的是能發現問題,能夠制定一套方案去解決問題,技術的問題有專門人員去解決。實踐並不等於操作,而包括從提出問題到求得結論、做出評價的整個過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計畫、找資料、理論探討、收集數據、分析整理、歸納總結、寫報告、寫文章,都是實踐。所謂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就是強調探究性學習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受探究過程、在實踐中創新。
教學與驅動性
要體現上述四方面的特點,就應提倡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進行教學,即以課題任務為中心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獲得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培養和提高。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學習重點,不要給各個班級安排死任務。學習任務應由教師和學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進行評價。
在選擇課題任務時,最重要的是課題的教育價值。有的課題看起來學術性很強,如“環境對遺傳病的影響”這一課題,是專家們正在攻克的難題,但是讓學生去做,他們的知識和基礎都不夠,就很難完成,教育的目標也無法達到。如果我們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後變得很關注自然問題、社會問題,他們也許會提出一些具有學術價值、社會價值的問題來研究,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也應鼓勵。但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刻意強求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
確定找課題的時候,要注意避免課題的成人化和學院化。儘管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有時候很不成熟、不明確,甚至是沒有太大意思的,但是總比教師替學生提出來的要好。孩子們有很多的想法是我們成人想像不到的,關鍵在於他們做的過程中能否找出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的態度。如果能,就是有價值的。
總之,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是時代的要求,是在目前學習實效性最高,也最有用的一種學習總結方式,這不光要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也要求教師能夠在這種教學環境下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並同時對其中產生的問題給予“疏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