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養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也是中醫的一大特長。中醫有系統的養生理論,有具體的養生方法,且貼近生活,簡單可行。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枝奇葩,在數千年中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總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中醫書籍汗牛充棟,我們寫《中醫養生經》的目的就是提煉其精華,使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和掌握中醫養生的精髓。我們認為其精華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其養生理念,二是其養生方法。理解並接受中醫的養生理念,在養生的方向上就不會有大的偏差;學習中醫的養生方法,則能真正學以致用。中醫的養生理念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講究天人回響、三因制宜、形神兼備、動靜結合。中醫將養生的具體實踐融合到生活的諸多細節當中,注重在日常的生活起居、飲食運動、待人接物中修心養德,提高體質。
《中醫養生經》用淺顯的語言主要介紹了中醫的基本知識、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方法、亞健康的調理以及常見疾病的中醫調養等。
作者簡介
孫豐雷,漢族,山東陵縣人。1986年考入山東中醫學院少年班。醫學博士,博士後,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工作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兼任山東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山東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兼秘書、山東醫學會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先後主持編寫了《廣東養生酒》、《望舌識病養生》、《察顏觀色話養生》等醫學科普書籍。擅長套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各種內科疾病及其併發症、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病症。
圖書目錄
認識中醫
什麼是中醫
關於民族醫學
替代醫學
中醫如何診斷疾病
中醫的健康與疾病觀
中醫的兩大特點
岐伯與黃帝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大醫精誠
金元四大家
火神派
眼科名醫張皆春
葉天士與薛生白
蘇軾與中醫
余雲岫與廢醫存藥
毛澤東與中西醫結合
中醫少年班
中醫界的院士
中西醫結合界的院士
杏林
懸壺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認識中藥
中藥與毒藥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中藥也有副作用
地道藥材
中藥的四氣與五味
單味藥與複方
偏方能治大病嗎
中藥的煎煮方法
廣東涼茶
中藥與西藥
黃連素與青蒿素
同仁堂
認識針灸
看不見的河流——經絡
經絡現象
經絡的本質是什麼
砭石治病
什麼叫針灸
穴位的定位方法
針刺的工具——毫針
毫針的進針法
針刺的角度與深度
行針的基本手法
什麼是灸法
灸法的基本操作
按揉穴位的要點
針灸銅人
針刺麻醉
針灸院士石學敏
耳朵不大穴位多
耳穴的適應症廣
如何使用耳穴治病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的主要方法
名家養生
孫思邈注重飲食
華佗與五禽戲
陶弘景注重服用丹藥
曾國藩善於養生
季羨林的養生經驗
姜昆的“一二三四五”健身法
未病先防
未病與治未病
上醫醫未病之病
張仲景與王粲
扶正與驅邪
扁鵲見齊桓公
愈後防復
合理膳食,以防食復
勞逸適度,以防勞復
調節情志,以防病情反覆
什麼是健康
健康的標準
什麼是疾病
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的分類
為什麼會出現亞健康
亞健康的嚴重危害
如何防治亞健康
中醫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
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
中醫對亞健康病因的認識
亞健康的中醫治療
養生先養神
莫要惱與別生氣
如何根據中醫理論調配食物
進餐不宜過飽,飲食應有節制
三因制宜擇飲食
太極拳
四季養生
夏季養生要點
秋季養生要點
冬季養生要點
已病防變
內科疾病
感冒
流行性感冒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肺炎
肺氣腫
肺結核
動脈硬化症
冠心病
高血壓病
神經衰弱
中風
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下垂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膽囊炎和膽結石
急性腎炎
慢性腎炎
泌尿繫結石
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單純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減退
糖尿病
痛風
肥胖
類風濕關節炎
中暑
呃逆
便秘
遺精
陽痿
外科疾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痔瘡
癤、癰
乳腺增生病
急性乳腺炎
慢性闌尾炎
丹毒
皮膚科疾病
凍瘡
痤瘡
酒渣鼻
牛皮癬
手足癬
蕁麻疹
濕疹
婦科疾病
痛經
閉經
功能性子宮出血
習慣性流產
白帶異常
卵巢囊腫
子宮肌瘤
不孕症
妊娠嘔吐
妊娠水腫
產後缺乳
子宮脫垂
更年期綜合徵
乳腺癌
子宮頸癌
兒科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
小兒腹瀉
癲癇
蛔蟲病
暑熱症
多汗症
遺尿
疳積
夜啼
五官科疾病
急性結膜炎
化膿性中耳炎
復發性口腔潰瘍
慢性咽炎
牙痛
鼻出血
慢性鼻炎
附錄一食品功效
附錄二常用中藥
附錄三常用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