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李德新編著
出 版 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1
版 次:1
頁 數:562
字 數:646000
印刷時間:2008-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17095082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李德新教授為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學現代教育示範課程]《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講人,遼寧中醫大學教授。從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之日始迄今,一直致力於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班生講授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與周易等課程。在中醫界享有盛譽。
本書是在李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上,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經驗並補充介紹了五運六氣的基本知識而編寫而成的。
書中首先介紹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及其特點。然後分別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面,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書中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本書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作者介紹
李德新,1958年於遼寧中醫學院(現為遼寧中醫藥大學)畢業,留校任教至今,長期從事中醫的教學、科研和醫療工作,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班生講授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科研方法學、傷寒論方藥析義、中醫與周易等課程。從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之日始迄今,一直致力於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了專著《實用中醫基礎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主編了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全國中醫藥院校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
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
七、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概說
一、哲學與科學
第一節 氣一元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書摘
緒論
中國醫藥學具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檢驗和證明,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為具有複雜性科學特徵的獨特的醫學科學,為中國人民保健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是我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一)中醫學
1.科學的含義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學”一詞源於拉丁語的“Seientia”。在古代、中世紀和近代社會,“Seientia”一詞是指揭示一般真理和必然真理的結論,主要是指自然科學。今天,“科學”一詞的意義進一步擴展了,人們對科學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科學的完整含義包括:科學是一種知識累積的傳統,是一種社會建制,是一套方法,是第一生產力,即維持和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是一種重要的觀念來源和精神因素。
作為知識體系言,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辭海》1999版)科學是認識和知識相統一的複合體,是由眾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構成的多層次的龐大系統。
2.中醫學
醫學,又稱醫學科學,是“研究人體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辭海》1999版)我國醫學有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兩個醫學體系。前者主要指中醫學,後者指西醫學。醫學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相結合的綜合學科。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醫學科學。它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特點,體現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統一,具有複雜性科學的特徵。中醫學是由基礎、臨床、預防、康復等眾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構成的龐大的學科系統。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是中醫學的學科系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