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目錄
目錄緒言
第一章 原始時代的醫藥
第一節 衛生保健的起源
第二節 我國醫學的起源
第三節 藥物的起源
第四節 針灸的起源
第五節 傳說中的醫學人物
一、財伯
二、黃帝
三、僦貸季
第六節 醫藥文獻
第二章 夏商時代的醫藥
第一節 對疾病的認識
第二節 藥物知識的積累
第三節 酒和湯劑的套用
第四節 早期衛生保健
第五節 醫療工具的改進
第六節 主要醫學人物伊尹
第七節 醫藥文獻
第三章 周至戰國時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醫事分科與醫事制度
第二節 對疾病進一步的認識
第三節 臨證醫學的進步
第四節 黃帝內經的產生
第五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醫和
二、醫緩
三、文摯
四、扁鵲
第六節 醫藥學文獻
第四章 秦漢至三國時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藥物學的發展
第二節 《神農本草經》的產生
第三節 方劑學的發展
第四節 辨證施治原則的確立
第五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淳于意
二、程高
三、郭玉
四、華佗
五、張仲景
第六節 醫藥學文獻
第五章 兩晉至隋唐五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醫學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藥物學的發展
一、《本草經集注》
二、《新修本草》
三、其他藥物學著作
四、藥物加工炮製
五、煉丹術和製藥化學的成就
第三節 脈學的發展
第四節 針灸學的發展
第五節 病因證候學的發展
第六節 方劑學的發展
第七節 臨床各科的成就
一、內科的成就
二、外科的成就
三、傷科的成就
四、婦產科的成就
五、兒科的成就
六、五官科的成就
七、針灸學的成就
八、按摩學的成就
第八節 中外醫藥交流
一、中朝醫藥交流
二、中日醫藥交流
三、中印醫藥交流
四、中阿醫藥交流
第九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王叔和
二、皇甫謐
三、葛洪
四、陶弘景
五、巢元方
六、孫思邈
七、王燾
第十節 醫藥學文獻
第六章 兩宋時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醫學教育與醫療設施
一、醫學教育
二、醫療設施
第二節 醫籍的整理與出版
一、古典醫籍的整理
二、方書的發展與出版
第三節 藥物學的新成就
第四節 針灸學的成就
第五節 病因、診斷學的成就
一、病因學的成就
二、診斷學的成就
第六節 臨症各科的成就
一、內科的成就
二、外傷科的成就
三、婦產科的成就
四、小兒科的進展
五、解剖學的記述
六、法醫學的成就
第七節 中外醫藥交流
一、中朝醫藥交流
二、中越醫藥交流
三、中阿醫藥交流
第八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劉翰
二、王懷隱
三、王維一
四、林億
五、錢乙
六、沈括
七、朱肱
八、龐安時
九、許叔微
第九節 醫藥學文獻
第七章 金元時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醫學教育和設施
第二節 醫藥學的發展
一、傷寒論的發展
二、醫方學的發展
三、本草學的發展
四、外科學、正骨科的發展
五、針灸學的發展
六、營養學的發展
第三節 金元四大學派的興起
一、寒涼派
二、攻下派
三、補土派
四、養陰派
第四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張元素
二、劉完素
三、張從正
四、成無己
五、李炅
六、朱震亨
第五節 醫藥學文獻
第八章 明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藥物學的成就
一、《本草綱目》
二、其他本草學
第二節 溫疫學說的確立
第三節 臨床各科的成就
一、內科的成就
二、外科、傷科的成就
三、婦產科的成就
四、兒科、痘疹科的成就
五、眼科的成就
六、針灸科的成就
第四節 醫籍的整理和著述
第五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戴思恭
二、薛己
三、李時珍
四、楊繼洲
五、王肯堂
六、張介賓
七、李中樟
八、吳有性
第六節 醫藥學文獻
第九章 清代的醫藥學
第一節 醫藥學的研究
一、《內經》的研究
二、《傷寒》、《金匱》的研究
三、本草的研究
(一)《本草綱目拾遺》
(二)《植物名實圖考》
(三)其它本草著作
四、醫方學的研究
五、醫學整部著述
第二節 臨床各科的成就
一、內科的成就
二、外科的成就
三、婦科的成就
四、兒科的成就
五、喉科的成就
第三節 王清任的改錯革新
第四節主要醫學人物
一、喻昌
二、張璐
三、葉桂
四、薛雪
五、柯琴
六、徐大椿
七、吳瑭
八、王士雄
第五節 醫藥學文獻
第十章 近百年的醫藥學
第一節 太平天國的醫藥衛生設施
一、興辦醫院
二、招聘醫生
三、開展衛生工作
四、禁止吸毒、酗酒
第二節 西洋醫學的傳入及其影響
一、教會醫院和醫校的設立
二、外國醫書的翻譯與雜誌的創辦
三、中西匯通派的產生
第三節 祖國醫學發展概況
一、醫籍的整理和研究
二、臨證醫學的發展
第四節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醫藥衛生
一、衛生設施與疾病流行情況
二、醫學教育的落後
三、消滅中醫的政策和中醫界的反應
第五節革命根據地的醫藥衛生工作
一、醫藥衛生工作的方針和指示
二、建立衛生組織
三、創建醫院
四、創辦醫校和藥廠
五、重視中醫中藥
第六節 主要醫學人物
一、唐容川
二、張壽甫
三、何廉臣
四、丁甘仁
五、張山雷
六、惲鐵樵
第七節 醫藥學文獻
第十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醫藥學
第一節 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
第二節 醫療衛生組織
第三節 醫學教育
第四節 醫藥研究機構
第五節 中外醫學交流